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一)墓地位置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5.5公里。

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图一)。

(二)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

墓口残长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残深4.9米。

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的生土台阶两级。

墓道残长7.15、宽2~2.42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23°。

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图二墓葬平面图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

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

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

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

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

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

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

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形,由2根纵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

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

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

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葬式为仰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图三陶器1.高领罐(M1北室∶56)2.矮领罐(M1北室∶44)3.盂(M1西室∶37)4.甑(M1西室∶36)5.仓(M1西室∶35)(5约为1/8,余约为1/4)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31.6厘米(图四)。

高领罐2件。

标本M1北室∶56,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折沿,方唇,沿面微斜,口沿切面呈斜“T”形,唇略内凹,束颈,圆肩,扁腹,颈肩相交处转折较明显,中腹双折且略内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

有盖,弧壁,盖内有子口,顶端有一凸壁柱状圆形抓手。

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用红、黑色彩绘几何形凤鸟纹。

颈、肩部以红彩带纹相隔,用红、黑、灰色勾勒几何形卷云状凤鸟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

口径11.5、底径9、通高23.5厘米(图三∶1)。

矮领罐5件。

标本M1北室∶44,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口微敛,矮领,斜广肩,中腹双折较明显,下腹斜收,平底内凹。

有盖,弧壁,内作子口,顶端有一伞状圆形抓手。

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及肩中部各饰一周凹弦纹,盖面顶端饰向心水波状暗纹。

肩上部用红、黑色彩绘卷云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

口径11.9、底径8.2、通高15.9厘米(图三∶2)。

釜2件。

标本M1西室∶39,泥质灰褐陶。

口微敛,短颈,弧肩,中腹圆鼓,下腹斜内收,平底内凹。

肩部饰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

口径10、高8.6厘米。

钵1件(M1西室∶41)。

泥质灰褐陶。

敛口,鼓腹,平底内凹。

口径7、高5.2厘米。

盂1件(M1西室∶37)。

泥质灰褐陶。

口微敞,折沿,方唇,沿面较窄且略下斜,唇略内凹,上腹外壁三折,内腹壁弧而不折,小平底微内凹。

口径16.4、底径5.8、高6.4厘米(图三∶3)。

甑1件(M1西室∶36)。

泥质灰褐陶。

敞口,平折沿,方唇略内凹,上腹外壁双折,内腹壁圆弧,小平底略内凹,底部有7个圆形小孔。

口径15.8、底径5.2、高7厘米(图三∶4)。

熏炉1件(M1北室∶54)。

泥质灰褐陶,器表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子口承盖,盖作折壁弧形隆起,顶端有伞状叠唇圆形抓手。

炉身为短柄豆形,敛口,方唇,上腹短直,下腹圆缓,腹较浅,喇叭形短柄及座。

炉身上腹与器盖直壁雕刻三角形纹,并各有三组竖向间隔圆点纹。

器盖弧壁的下部饰一周黑色波浪纹,上部雕刻不规则菱形纹(其中底部多有圆形穿孔),盖顶雕刻梯形纹(其中底部多有长条形穿孔)。

圆点及镂孔均以红、黑彩勾边或涂里,抓手内外壁施红彩。

口径17、底径9.8、通高16.7厘米(图五)。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仓1件(M1西室∶35)。

泥质灰褐陶。

由仓盖、仓身、仓座组成。

仓身呈圆筒形,口微敛,上腹较直,中腹微鼓并饰绳索状凸棱一周,深腹,平底,上腹中部开一个方形仓门。

仓盖呈圆形,斜壁隆起,顶端有一乳突,正面饰瓦棱纹,顶部内圈饰12道瓦棱纹,外圈饰4组28道瓦棱纹,宽窄相同,长短不一,呈放射状。

仓座呈圆形,直壁且对开两个长方形落地门,座顶略下凹。

仓身内底部有5.4厘米厚的稻谷。

口径22.6、底径22、座径22.4、盖径37.2、通高33.6厘米(图三∶5)。

灶1件(M1西室∶18)。

泥质灰褐陶。

灶底边为不规则弧形,顶边较平直,挡板斜倾且在上部凸出烟道,烟道的折端立一罐形烟囱,罐的肩腹部对称透戳4个三角形烟孔,灶面长。

一个梯形落地灶门,3个圆形火眼上置釜2件、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362009年·第4期37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39图二六漆盘(M1西室∶32-1)(约1/2)葬用器。

1.生活用器有耳杯、盘、盒、壶、盂、卮、樽、匕。

耳杯84件。

出土时有7捆(其中10件一捆者有6捆,4件一捆者有1捆)以丝带绑缚,保存完好,另有20件散置,依形制及残存丝带推测原也应绑缚成10件1捆。

分大、小两种,大耳杯中有2捆共20件仅内外髹黑漆而未施彩绘。

标本M1北室∶17,形体较小,胎较厚重,出土时以丝带自杯耳及底交叉绑缚。

口呈椭圆形,弧壁,深腹,平底,假圈足,月牙形圆耳,耳面上翘。

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杯耳及外壁口沿用红色彩绘圆圈夹波折纹,外底边缘针刻一“王”字。

口长径13.4、口短径7.9、连耳宽10、高4.1厘米,10件通高14.1厘米(图一★)。

盘20件。

标本M1西室∶32-1,厚木胎,用一整块木板剜凿成器。

敞口,平折沿,厚方唇,斜弧腹壁,内底下凹,外腹壁略折,圜底近平。

器表、腹内壁上部及内底中央髹黑漆,余髹红漆。

内底中央朱绘3只连体凤鸟,沿面朱绘连续波折纹及椭圆点纹,唇面朱绘由纵向短线条和相交斜线及圆点组成的装饰纹样,腹内、外壁均朱绘一圈三角变形凤鸟图案,底部外圈朱绘带纹。

内底纹饰区外缘针刻一“王”字。

口径20.2、高4.4厘米(图二六)。

樽3件。

标本M1北室∶18,整器为深直腹圆筒形,器高大于器宽。

壁用薄木片卷接成形,盖、底均较厚,盖上有3个“S ”形铜兽纽,底部有3个粗矮蹄形足,均对称分布。

上腹一侧有一环形铜把。

平底。

器表髹黑漆,内髹红漆,于黑漆地上用朱红、褐色彩绘纹饰。

盖顶部绘两圈纹饰,内圈中央朱绘一只三首相连的变形凤鸟纹,四周绘云气状凤鸟纹及旋涡状卷云纹。

外圈及盖外直壁亦绘凤鸟及卷云纹。

器身外壁用朱红带纹将云气状凤鸟纹及旋涡状卷云纹隔开。

盖内、内底有针刻“王”字及烙印文字。

盖径13.7、腹径13.3、底径13.4、通高17.8厘米(图二七∶1)。

2.妆奁器具有奁、梳、篦。

奁2件,其中1件仅内外髹黑漆而未施彩绘。

标本M1西室∶26,单层无格圆奁,由盖和身套合而成,扁体,腹径大于器高。

盖呈阶梯状分4级隆起,平顶。

身为直口,直壁,外壁底部鼓出,圜底。

全器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器表于黑漆地上用红、黄色彩绘纹饰。

盖顶纹饰共分4圈,内圈中央朱绘一个变形凤鸟图案,再环绕4组对称的卷体云凤纹;第2、4圈分别以2组朱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402009年·第4期41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422009年·第4期Excavation of the Xiejiaqiao Tom b M1of Han Dynasty in Jingzhou,Hubei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The Xie j ia q iao T omb M1lies in Qin g he Villa g e of Guan j u Countr y side,Shashi Distr ict,Jin g zhou Cit y, Hubei Province.In November of2007,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 carr ied out a r escue rge q uantities of bur ial ob j ects were found includin g p otter y,br onzes,iron wares,lac q uerwar es,bamboo war es, fabric of silk,bamboo or wooden stri p s and tablets and so on.Amon g silk materials of Han D y nast y un-earthed r ecent years,silk mater ials in this tomb are the most valuable.Accor ding to r ecor ds on the bamboo str i p s,the tomb was bur ied in the fifth y ear of Em p ress Lǜ's r ei g n in the Wester n Han D y nast y.Because of the precise dating of the tomb,the form of the coffin and the styles of bur ial objects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to date other tomb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ith acc ur acy.从墓葬形制看,椁盖板外围的收方与荆州郢城杨家山135号墓相似[1],此种形制在荆州较为罕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