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英文导游词XiaolingTomboftheMingDynasty明孝陵景点概况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金门、碑亭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03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明孝陵导游词(2011-10-1918:26:06)转载▼标签:分类:国导证考试资料2011现场考试总统府教育明孝陵各位游客,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的明孝陵明孝陵始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故此陵明代称“孝陵”,到清代始称“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明孝陵各位游客,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的明孝陵明孝陵始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故此陵明代称“孝陵”,到清代始称“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大金门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过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城内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米,下面的碑趺高米,称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这块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碑文是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一、叙述其身世,出生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六、生活简朴,嘱死后与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大树特树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继承皇位的正统他原本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上万民工凿了一块巨大的碑材,其碑帽、碑身、碑座如果相加高达72米,因为过于巨大无法搬运因而弃之未用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目的一是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07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中国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可以看到原有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高三米,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各处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三层须弥座上为享殿,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0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已修复上午明楼于200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今天在明孝陵的东侧还保存有明太子朱标的东陵遗址,在当年明孝陵陵区钟山之阴还建有数座明代功臣墓阿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形制最初为秦汉时的方上,代表陵墓为陕西的秦始皇陵,唐代改为依山为陵,代表陵墓有陕西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唐乾陵,宋代帝王陵为规模比较小的方上,明代朱元璋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式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灭亡,前后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余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诸多的明代陵墓遗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观赏之处中国古代陵墓作为中国文化的遗存,为后人研究与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