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何志平: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14.何志平: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佛教與中華文化的和諧觀
何志平
港澳佛教代表團名譽團長
承接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本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和合」,一直以來都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主要精神。

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佛教作為有著深刻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緩和因快速發展引起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其崇尚和平和諧和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無疑會在中國佛教徒,乃至主張社會和諧發展的其他人群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從精神層面將中國和世界和諧的步伐推向前進。

一、「和」在中華文化價值觀中的深厚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思想離不開「和」,而中國的「和諧」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鑒了作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

所謂「和諧」,就是不相同的事物能在一起,不僅是能夠和平共處,而且可以彼此相濟互相促進。

而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人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不同團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和諧。

孔子有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是一種硬性追求統一、完全一致的概念,但「和」是追求一種多元的、允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的,構成和諧的局面,產生新的事物,甚至它決定事物的生存和發展。

我們這個文化追求的應該是「和」,而不是「同」。

要追求和就需要允許多元的存在,允許求同存異的大家庭,不同因素的綜合調和,最後才能產生更好的意見,這個就是「和」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

崇尚「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已經綿延幾千年,深深地影響
- 135 -
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融化于中國人的血液中和骨髓裏,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和中國人的國民性。

在政治上,漢唐時期在西域征戰主要是為了制止和根除匈奴人的侵掠。

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漢族統治者在對外關係上主張協和萬邦,表正萬邦,尊重小國,救助鄰國,不得己而用兵,用兵要以正義為本,反對以兵強天下。

蒙古族和滿族入主中原,也不得不沿襲漢族統治者創立的這種對外戰略。

因此,中國與周邊小國形成了一種禮儀上的「朝貢關係」。

中國不是用武力和強制力來征服周邊國家,而是以文化之光向周邊輻射。

二、天人關係的「和諧」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
華人社會中崇尚「和」,從「以和為貴」、「琴瑟和諧」等,到「和而不同」,既追求社會整體和諧,又保留個性發展。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對於「和」有一個嶄新的闡釋和體會。

他認為中華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

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分開來講,換句話說是離開了人來講天。

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但是,中國人是把「天」「人」合起來看的。

「天即是人,人即是天」。

違背天命,即無人文可言。

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在其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和合為一。

「天」「人」和諧的核心價值取向,不僅是與以「和合」為佛教核心思想吻合非常,更是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

先秦諸子把天人之「和」作為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道家講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老子曰:「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說,「天和將至。

」老子的道家學說教人們做事適可而止,不要走極端,要把握好「度」。

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和」的思想,而《莊子‧齊物論篇》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家認為精神世界的普遍規律是與物質世界的基本法則相通的。

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之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人亦應該遵循自然(天) 規律,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保持和諧,這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天人合
一」最高境界。

儒家重視家庭社會、國泰民安的和,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宋代理學家張載的《西銘》中說:「幹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胞也,物吾與也。

」意思是說:人是天地生成的。

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了天地的體,也構成了我的身體。

統帥天地變化的是天地的本性,也是我的本性。

一切人類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是我的朋友。

我與天地萬物有統一密切的關係。

因而人之德(道德原則) 與天之道(自然之普遍規律) 是一致的。

人與萬物的關係應是和諧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這就是天人合一最佳體現。

三、佛教「和合」思想與儒、道「天人」觀吻合
佛教「和合」思想,強調心靈清淨之和,並以和平的方式與其他文化相攝。

佛教作為一個和平的宗教,主張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相容並蓄、崇尚和諧、褒揚和平,始終致力於提倡平等、推崇慈悲、淨化人心。

佛教在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方面,也是一個有效的法寶。

佛教認為只有慈悲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橋樑。

因此,佛教提倡「人民和順不相克伐」、「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等等的關係模式,認為「和合眾生鬥爭,令得安隱」的功德比一切之功德更是超過千萬億倍。

在「天人觀」上,佛教更認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體與環境是「一體不二」的,具有多樣性、差別性的眾生,只有主張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與自然因緣相成,提倡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保證人自身的發展。

「儒、釋、道」作為中華文化的主幹,核心內容都貫穿了「和」的思想,對於「天人關係」之闡述更是如出一轍,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和」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人普遍認可之原則,而佛教的這些核心理念和精神價值亦正正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 137 -
四、從人間佛教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近年來,有不少受人稱頌的佛教大師,在「構建和諧社會」這個領域中走上最前端,為拉近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人生的距離而努力不懈。

「人間佛教」作為植根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宗教,其積極的入世精神,和教化個人無私的出世思想,這與當下和諧社會的核心精神相吻合。

我們寄望透過一系列有內涵、能引發深度思想及能反映佛教內在魅力的語言、文字、科技、產品等傳道載具,將當代佛教的真正面貌、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來,以對抗道德淪喪的過分擴張,在佛教現代化的道路中,成功實現倫理的重建和社會的和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