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第五世多智欽·龍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青海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持有某種宗教信仰日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
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本文主要探討了改革開放浪潮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佛教信仰與構建和塑造企業家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
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對於構建企業家精神以及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通過引導和推廣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為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改革所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信仰企業家精神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龍欽然絳尊者說:“自心無念清淨光明,他心等六種神通悉可得,眼能見蓋障所礙之外境,無量清淨佛刹亦皆能見,心現分和空分皆清淨故,可得自在無量智慧和三摩地”1。
回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藉由“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進而實現“新六和”的願景,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第二屆世界屆論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匯眾緣於一處,聚和合為一心,提出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反映了時代的呼聲,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佛教界關愛眾生、關注社會的理念,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龍欽然絳著:《詞義寶藏論》,第230頁,喜林苑了義文化出版社(臺灣)1998年版。
- 141 -當今世界進入以資訊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格局,連同中國的傳統佛教信仰,都遭受著洗禮,面臨著諸多契機和挑戰。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需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階層,而優秀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需要培育和弘揚一種健全的企業家精神。
作為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實踐主體的現代企業家,他們的靈魂與品格亦即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中現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亦是近現代以來社會制度變遷和歷史文化嬗變相交融的產物。
党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成為佛教思想的虔誠信奉者和實踐者。
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具有鮮明企業家精神的群體,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梳理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對於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1、佛教信仰與早期經濟活動主體的歷史淵源從佛教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佛教與商業、僧團與商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
釋迎牟尼剛成佛,從菩提樹下站起來,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爾時世尊,咒願訖己,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皈。
2相對吠陀時代的農牧業社會3,佛陀時期的印度社會出現了以金屬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龐大的商隊、借貸頻繁、儲蓄與投資等活絡的商業經濟現象4,商人階級成為新興的社會力量。
2《過去現在因果經》第三卷,《大正藏》第三冊,第642頁中-643頁下。
3早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500~前1000年)以遊牧經濟為主,晚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前600年)則以農業經濟為上。
4(1)、金屬貨幣:“爾時東方弗于逮諸工,以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其往至轉輪王所白言,天王來大善,東方諸城國界,宣樂熾盛安隱,五穀豐熟,人民眾多,珍寶眾多,工巧者饒,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馬牛羊奴牌米谷豐饒,倉庫儲滿。
”(《大正藏》,第1冊,第281頁上);(2)、商隊:“二城中間道側樹下靜默而坐,時有五百乘車經過其邊,車聲轟轟覺而不聞。
(《大正藏》,第1冊,第19頁上)”;(3)、借貸“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舉貸財物,不得時還曰長息,世中長息為大苦耶……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責索,世中財主責- 142 -釋迦牟尼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社會基礎的變化,肯定商人作為職業的如法性。
經商是過好世俗生活的正當職業之一: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
5另外,指導商人如法求財,為商人的經營活動設立了倫理規範。
“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親近惡知識求財物、常喜妓樂求財物、懶惰求財物者為非法”6,否則,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7。
其次,為商人提供經營技巧,如:貨賣速售,大得財利”8、“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佛教僧團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其規模從最初僅在恒河流域佈道的六人(懦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發展至今成為由遍及全世界幾億信徒組成的無數僧團。
相對于悠久歷史、規模龐大的僧團,同樣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是否可以從佛教的發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碼呢?在佛教經典《六十華嚴》中揭示了其發展的奧秘所在: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悉能讚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下佛種子于眾生田,生正覺芽,是索為大苦耳蔔……若有欲人財主責索,不能得償,財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財主數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彼雖多有金銀琉璃水精摩尼白坷螺壁珊瑚耽拍瑪瑙娥謂碎碟碧玉赤石瓏珠,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大正藏》,第1冊,第614頁上);(4)、儲蓄與投資:“後求財物己,分別作四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耕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
”(《大正藏》,第1冊,第642頁上)。
5《雜阿含經》第4卷,《大正藏》第2冊,第23頁上-23頁中。
6《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
佛陀說明瞭六種非法求財的方式。
7《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一640.頁上。
8《中阿含經》第60卷,《大正藏》第1冊,第802頁上。
9《優婆塞戒經》第5卷,《大正藏》第24冊,第1061頁。
- 143 -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禦大眾心無憂惱,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令三寶不斷。
10佛教信仰在發展過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標準和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為中心行為規範體系,內容極為豐富。
其中“緣起實相”、“業因果報”、“自利利他”的倫理觀更是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倫理思想,所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11二、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的內在關係企業家精神,主要是指具有與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的現代職業型企業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質,包括企業家的價值取向、企業家的經營理念、企業家的管理思想三個方面。
1、“自利利他”與企業家的價值取向“自利利他”的思想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貫穿於全部佛教教義之中,尤為大乘佛教所宣導,並集中體現於佛教慈悲心、菩提心12的論述中。
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徒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即在“自利”的同時要“利他”,並把“利他”作為修行的出發點和目的。
“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菩薩行成為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
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的實踐,則集中體現在“六波羅密”13、“四攝法”14和“四無量10《六十華嚴》,《大正藏》,第9冊,第461頁中—461頁下。
11《妙法蓮華經玄義》第1卷,《大正藏》,第33冊,第683頁。
12菩提心的內容主要有:①、願菩提心。
首先要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如發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發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有十大願等皆屬發上求下化的願菩提心。
這說明具有偉大的抱負,弘深的誓願,是行菩薩道的先決條件;②、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還只是發心,還沒有落實到實踐中去,必須要和六度四攝密切結合才能達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此即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願菩提心側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側重於深悲利他。
13“六波羅密”又稱六度,是指六項度脫諸惡,使自己到達佛果彼岸的德行,客觀上也是利益眾生的。
佈施度慳吝,持戒度犯惡,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
菩薩利他之法主要是學習五明,廣行四攝。
五明是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和工巧明。
14四攝法即:佈施以資財饒益眾生,令生歡喜;愛語是慈愛說法,導其向善;利行是施設方便,利濟其行;同事是和光同塵,以身作則。
- 144 -法”15中。
大乘佛教強調“自利利他”,反對違背菩薩道的“純自利”和“純他利”。
《菩薩地持經》說:“違菩薩道者,應知應斷;順菩薩道者,應當修學。
”16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是“為己樂故,求財自用……是名純自利,應知應斷”17。
完全為了自己的享樂和名利而求取錢財和修持佛法,而不是為眾生,這種自利是純粹的自私自利,是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應該斷除。
佛經說惟菩薩行者得成佛,而修獨覺禪永不得成佛。
違背菩薩道的利他,如“無因無果邪見佈施,犯戒違背道為他說法”是“純他利”,“應知應斷”18。
所以從“自利利他”思想我們看到佛教信仰根本上是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
如果企業家堅定“自利利他”的理念,把企業的願景實現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眾人的共同努力基礎上,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便會由追求“利潤至上”轉化成為追求“使命至上”。
自度度他、自濟濟人,這是佛教中“自利利他”的基本精神。
作為社會組織構成之一的企業,其生產經營活動與社會大眾的利益息息相關。
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該自覺樹立“自利利他”的精神,把造福社會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
事實上,只有企業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才能夠得到可靠保證。
不僅如此,樹立“自利利他”的企業家精神,真誠為社會大眾服務,還有利於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的發揮,提高企業的內在效率。
企業發展的品質和速度不僅取決於資金和技術,從另一個角度講,更取決於掌握技能的人們的勞動態度、奮鬥精神和崇高的價值取向。
所以,“自利利他”的價值觀是企業發展的內動力,是人們做好各項工作和行為選擇的重要動力源。
總體來說,企業的成功依賴於企業特有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支15簡稱“慈、悲、喜、舍”,是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和情懷。
《大般涅槃經》解釋說:“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