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国际贸易2. 国际分工3. 世界市场4. 总贸易5. 专门贸易6. 复出口7. 过境贸易8. 直接贸易9. 转口贸易10. 包销11. 代理12. 寄售13. 招标14. 拍卖15. 来料加工16. 进料加工17. 租赁贸易18. 贸易条件19. 对外贸易依存度20.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21.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22. 国际收支23. 生产可能性曲线24. 国民预算线25. 社会元差异曲线26. 机会成本27. 相对价格28. 绝对优势29. 比较优势30. 李嘉图理论模型31. 贸易收益32. 贸易方式33. 贸易条件3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35. 要素禀赋36. 相对要素充裕度37. 相对要素密度38. 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命题39. 雷布任斯基命题40. 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41. 专用要素模型4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43. 里昂惕夫之谜44. 人力资本45. 要素密度逆转46. 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47. 琼斯扩大效应48. 贫困化增长49. 部门间贸易50. 部门内贸易51. 规模经济52. 规模报酬递增53. 外部经济54. 内部经济55. 需求相似理论56. 规模经济理论5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58. 引力模型59. 部门内贸易指数60. 战略性贸易政策 61. 重商主义 6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63. 贸易乘数理论 6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外部经济分支理论 65.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利润转移分支理论66. 幼稚产业选择的外部经济标准 67. 幼稚产业选择的潜在竞争力标准 68. 幼稚产业选择的现值标准 69. 早期重商主义 70. 晚期重商主义71. 自由贸易政策 72. 保护贸易政策 73. 国际商品协定 74. 普遍优惠制度(GSP) 75. 关税税则或海关税则 76. 完税价格和海关估价 77. 非关税壁垒措施 78. 进口配额制 79. 自动出口限制 80. 进口许可证制 81. 技术性贸易壁垒 82.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83. 贸易开放度84. 进口渗透率85. 出口率86. NTMs的覆盖面指数87. 关税等值88. 关税有效保护率89. 关税的生产扭曲损失90. 关税的消费扭曲损失91. 进口配额92. 自愿出口限制93. 出口补贴94. 倾销。
95. 国际收支96. 外汇 97. 汇率98. 直接标价法99. 间接标价法100. 贴水101. 升水102. 汇率制度103. 固定汇率104. 浮动汇率105. 单—汇率106. 复汇率107. 实际汇率108. 外汇市场109. 外汇风险110. 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111. 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112. 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113. 横向型跨国公司114. 垂直型跨国公司115. 混合型跨国公司116. 民族中心型公司117. 多元中心型公司118. 全球中心型公司119.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20. 世界贸易组织121. 乌拉圭回合122. 非歧视原则123. 最惠国待遇124. 国民待遇125. 关税保护原则126. 透明度原则127. 公平贸易原则128. 互惠贸易原则129. 市场准入原则130. 贸易便利化131. 政府采购132. 竞争政策133. 国际服务贸易134. 跨境提供式服务(cross-border supply)135. 境外消费式服务(consumption abroad)136. 商业存在式服务(commercial presence)137. 自然人流动式服务(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138. 政府公共职能性服务139. 旅游设施140. 国际旅游服务141. 旅游公司142. 旅游代理商143. 国际金融服务144. 基础电信服务145. 增值电信服务146. 现代咨询服务147. 国际教育服务148. 服务贸易总协定149. GA TS的一般性义务150. GATS的具体承诺义务151. GATS的透明度原则152. 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153. GATS的国民待遇原则154. GA TS的市场准入原则155. 国际技术贸易156. 专利157. 商标158. 专有技术159. 国际工程承包160. 总包161. 转包162. 联合承包163. 国际直接投资164. 国际信贷165. 政府贷款16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7. 世界银行168. 国际开发协会169. 对外加工装配业务170. 进料加工171. 补偿贸易172. 直接补偿173. 间接补偿174. 劳务补偿175. 国际租赁176. 融资性租赁177. 经营性租赁178. 衡平租赁179. 区域经济一体化180. 优惠贸易安排181. 自由贸易区182. 关税同盟183. 共同市场184. 经济联盟185. 完全经济一体化186. 贸易创造187. 贸易转向188. 贸易偏转189. 功能一体化190. 制度一体化191. 进口替代战略192. 出口替代战略名词解释答案:1. 国际贸易——从字面上看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经济学意义理解,国际贸易是指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3.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4. 总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总贸易。
5. 专门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一律列为进口,称为;反之,凡离开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6. 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或本地区的商品未经加工就出口。
7. 过境贸易——是指贸易国之间的商品交易需要经过第三国的情况。
8. 直接贸易——又称双边贸易,是指不需第三国介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发生的贸易活动。
9. 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交易需要第三国的介入才能完成的贸易活动。
10. 包销——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包销或独家经销协议,把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利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对方的贸易方式。
11. 代理——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代理协议,委托代理商在市场上招揽生意,或从事其他的委托事务,委托商对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负责,代理商只收取约定的佣金。
12. 寄售——是指这样一种销售方式,即出口企业和国外的代销商订立寄售协议,把货物运交给代销商,代销商出售货物后,扣除协议规定的销售费及佣金后13. 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需要采购商品或兴办某工程时,说明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的企业在指定的期限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报价即投标,然后由招标人再开标与评标,选择最满意的投标人进行交易。
14. 拍卖——是指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拍卖场以公开叫价的方法,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交易方式。
15. 来料加工——是指国内生产企业接受外商提供的原料或零部件,按照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并把生产的产品交给外商,以收取加工费。
16. 进料加工——是指国内企业自主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自行加工成产品,并自营出口,自负盈亏。
17. 租赁贸易——是指设备拥有者与承租人订立租约,把设备交给承租人使用一段时间,同时收取一定租金的交易方式,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18.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通常用某一时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19.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0.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21.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从世界角度看,他是指各国在世界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一国角度看,它是指该国出口值和进口值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情况。
22.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的系统记录。
23.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lility Curve)——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它表示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或国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知识所得到的两种物品的各种产出数量的组合轨迹。
24. 国民预算线(National Budget Line)——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下,一个国家各种消费选择组合的轨迹。
25.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26.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越小,则表示选择该物品的经济合理性越高;反之,则越低。
27. 相对价格——用一种商品的价格表示的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用食品表示的衣服的相对价格。
28. 绝对优势(Adsolute Advantage)——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为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产出率最大,或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具备的最低的生产成本――表现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最小, 29. 比较优势(Comparetive Advantage)——指较之另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的优势。
30. 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斯密与李嘉图,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完成、以机器生产逐步替代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代。
这时,英国顺利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的现实,他们对自由贸易使贸易国双方均获益的结果深信不疑,同时,劳动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立与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资本因此还没有取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而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共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以该理论为基础解释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人们将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故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此外,在李嘉图之后,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做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但基本精神仍是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视为比较优势的起因,因此,人们将这种把比较优势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的自由贸易模型称之为李嘉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