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或悲惨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B比较优势理论:比较贸易理论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B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
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
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B 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B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
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
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B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
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
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
C出口补贴:为了刺激出口政府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
直接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政府按照商品出口的数量或价值给与补贴是一种价格补贴,整部设立保证价格,保证支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价也是一种价格补贴。
收入补贴则包括对企业的出口亏损进行补偿等。
间接补贴的办法包括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C出口扩张性增长: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C出口关税:是针对某些特殊商品出口征收的税赋。
出口关税限制产品出口,但同时会对本国的生产、消费和社会福利带来影响,其影响也会因各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C出口禁运:禁止向被制裁国出口商品。
C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市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新技术知之不多。
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应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
在这一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
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的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到了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
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了。
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该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
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C重叠需求: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消费者有相似的需求,本国产品在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有市场对方国家产品也会在本国有市场F福利恶化性增长:福利恶化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
造成福利恶化性增长至少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
第二,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多少,也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多少,因此,当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没因此而增加多少,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继续猛跌直到很低的水平。
F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为“反倾销税”。
F放大效应: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
F封闭经济: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如没有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劳动力的交流,仅仅存在国内的经济活动,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并末存在密切的往来,称该国处于封闭经济状态。
F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限制、消减。
G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G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G关税配额:在实践中,各国常常将关税和配额一起使用,成为关税配额。
关税配额的实行方法是,对配额内进口的商品免税或实行低关税,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
G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G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
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形成对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故名。
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
此外,还有差价税和进口附加税。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H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J进口配额: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
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像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口。
J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也可以间接地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改过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J交换所得: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
J价格支持:是政府通过未定价格来支持生产者的一种手段。
为了稳定生产和保障生产者的收入,政府设立一个不由市场供求变动决定的“支持价格”或“保证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保证价格,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卖出高价,如果市场均衡价格下跌到低于这一保证价格时,生产者则从政府手中得到两种价格的差额,产品产量和生产者的收入都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受到多大影响。
J进口替代性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的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J进口抵制:禁止从被制裁国进口商品。
J经济同盟:它是共同市场和经济共同体向超国家一体化的宏观协调机制发展的具体步骤,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J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J经济全球化: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则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新)K开放经济: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L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是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中国资本的增加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
在这里,商品价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
L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但是,经列昂惕夫研究美国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M贸易制裁:国际贸易政策优势也用来为政治目的服务,用来作为对别国的政治或经济政策进行报复的手段,最典型的做法是通过进出口地址和商品禁运等实行贸易制裁。
贸易制裁的目标是通过削减进出口造成被制裁国经济上的损失从而迫使其做出某些改变。
M贸易转移:改变井口来源,从非贸易集团成员转向了成员国。
M贸易创造:增加了总进口量,是由于取消对成员国关税而增加的进口量。
任何区域性或集团性的自由贸易都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降低贸易壁垒,因此,都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双重结果。
M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M.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M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