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考点概要】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l、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
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注意把握文章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它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13、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e【知识要点】一、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考点1 :列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
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
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作者着重写的,花费大量笔墨在此人身上,就是主角)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
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
.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
结果是事件的结尾。
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
一般情况,这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作为开端,在文章的开头。
事件的原因常作为记叙文的段落发展,又称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中间。
结果作为记叙文的结局常放在文章的末尾处。
1、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①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2、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①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②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
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考点2:理清记叙的顺序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
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
②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
作用:倒叙有造成悬念,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③插叙:在记叙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
作用:追忆往事、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④补叙: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补叙属于插叙,却可以在文末。
考点3:找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线索是根据中心思想、题材和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
文章的线索和种类:1、物线:是以某一件二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如:鲁迅的《风筝》中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2、事线: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作者紧紧围绕的记叙中心,因此中心事件常作为记叙文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季羡林的《水久的悔》就是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开头设疑一→点出永久的悔一中间叙事一一引出永久的悔-一结尾思母一一照应永久的悔。
全文以"永久的悔"这个特定的事物为主线展开,组织材料,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3、人线:就是以某一人物为线索。
这其中又可以细作分类:①有单以人物为线索的,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中的安妮·莎利文老师; 以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为线索的,如:杨朔的《铁骑兵》就是以骑兵之"铁"来组织材料,歌颂八路军的。
③也有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即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
4、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一贯全文。
5、时线:时线就是以时问先后作为贯串全文材料的线索。
6、地线:地线是以空间,、地点转换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往往表现为: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持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当然一篇文章的线索有时是综合的,并非唯一)。
考点4:分清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睛的范围。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用第一人称会受到拘束,用第三人称就可以放手自由挥写。
(3)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用"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如此便于抒发作者的某种强烈情感,以引起读者共鸣。
考点5:分析记叙的详略详写与略写的安排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分析文章中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也就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考查点。
详略安排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是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略写,以免造成|喧宾夺主,中心不明;二是详写略写都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详略的安排用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补充或衬托,二是详写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给人造成一种"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的错觉,而略写部分则往往是非常精炼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往往又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前者形成强烈别比,在对比中突现文章的主题。
考点6::辨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记叙中的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
按对象来划分,描写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挠描写两类。
(1)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特写。
肖像描写(含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它不仅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可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行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物的性格也总是要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对话就是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特征和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制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其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地剖析,有采用梦境、幻想等间接地揭示,也有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国人物的反应等侧面地烘托。
*塑造人物手法的作用: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 .... 形象,表现了... ...性格,体现了... ...精神品质或思想情感等。
(2)环境描写: 包含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如《春》中的"春风图"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如《春》中的"春花图")、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如《济南的冬天»)环境描写的作用:详见考点22第2点3、记叙中的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
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如: «我的老师》中"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
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给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
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寄情于事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 "我看见他……我的眼| 泪很快地流下来。
"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路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寄情于景如《故乡》的开头部分描写回乡途中的景物: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些景物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