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柯达公司的分析

关于柯达公司的分析

关于柯达公司的分析
班级:会B1125 姓名:张明军学号:15
一.背景材料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又一家美国百年老企业就要破产了。

这一次似乎与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没有太大联系,如果一定要总结教训,或许更感叹企业帝国决策的艰难、掉头的不易,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无情。

这家企业就是柯达。

自1881年诞生以来,柯达就是世界胶卷业的巨头。

我们今天能看到过去一个世纪的很多珍贵影像,无论两次世界大战、登上月球,很大程度都得感谢柯达。

“柯达时刻”广告语,已成为美国人旅游生活的一部分。

自1881年诞生以来,柯达就是世界胶卷业的巨头。

我们今天能看到过去一个世纪的很多珍贵影像,无论两次世界大战、登上月球,很大程度都得感谢柯达。

“柯达时刻”广告语,已成为美国人旅游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成功带来的是滚滚的利润。

在1930年至2004年的70年间,柯达是由美国工业巨头组成的“道琼斯三十种工业股票”的成员之一。

在1976年,柯达占据了美国市场90%的份额。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则说,柯达为其总部所在的纽约罗契斯特市培育了“至少两代富庶的中产阶级”。

在131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柯达风光无二,但美人终会迟暮,百年老企也难永葆青春。

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迅速进入了数字时代,胶片工业迎来了末日。

柯达也在努力跟上时代节奏。

2001年,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柯达销售额仅次于索尼列第二,但这一成绩是在柯达每卖一架数码相机亏损60美元基础上取得的。

随着佳能、尼康等日本公司的数字摄影技术不断进步,柯达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即使在本土的美国,2007年,柯达数码相机份额下滑至9.6%,排名市场第四;2009年份额下滑至7%,排名跌落至第七。

而在2004年后,除了2007年有所盈利外,其余无一例外都是亏损,2010年亏损额达到6.87亿美元。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柯达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企业早在1975年,世界第一架数码相机诞生在柯达的实验室。

但柯达却始终没有成为引领数码技术的潮流。

其中原因自然有很多,营销不够,技术不先进,领导无魄力,但归根到底就是一条,缺乏前瞻眼光。

具体来讲,作为传统胶片业务的巨头,柯达陷入太深,没有认识到数码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很长时间,仍迷恋于胶片工业,对传统业务投入太多,挤压了对数码业务的投入。

而开发的数码相机又技术单一,很难得到市场长期认同。

管理层作风保守,瞻前顾后,未能及时果断调整重心,最终在竞争中失去先机。

这其实也正是市场经济的价值所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今天的市场霸主,可能在明天消失;今天的市场新兵,也未必不会成为明天的赢家。

柯达如此,微软、苹果何尝不是?环顾中国,又有几家是百年老企?正如《华尔街日报》一篇社论所论述的,柯达的故事在提醒人们,在自由市场经济里,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情,“柯达走过了令人惊叹的131年,苹果、微软和脸谱,到22世纪时还能保持现在的地位?”
二.企业状况
2002年9月柯达利润增长裁员仍将继续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约7万人。

营业额虽增长,但涨幅有限。

柯达公司表示它将裁减1,300至1,700名员工,占该公司全球雇员总数的2.3%,降低管理费用和减少利息开支以及生产运营的改善帮助产生了较高的利润。

2003年9月柯达将放弃胶片业务斥资30亿实施数字印刷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

同年10月乐凯与柯达宣布达成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将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同时承诺不吸纳市场流通股,并协助乐凯进行业务改造和提升。

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停止在欧美生产传统胶片相机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即当时70000名员工在生产和行政部门的12000到15000人。

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

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

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

2007年12月放弃胶片业务并购模式柯达数码发展另谋出路2007年12月,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这是一个时间长达4年、耗资34亿美元的庞大计划。

这次重组过程中,柯达裁员2.8万人,裁员幅度高达50%。

重组的目标很明确,把公司的业务重点从传统的胶片业务转向数码产品。

2009年9月柯达2010或出局:两次转型失败从老大到追随者2009年三季度前,柯达的销售额分别下滑了24%、29%和29%。

随后柯达宣布2009财年第三季度亏损1.11亿美元,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且业绩未达华尔街预期。

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

但是,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这些转型并没有为柯达挽回颓势。

2011年12月柯达股价2011年累计跌幅80% 面临退市柯达数度传出破产传闻,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股价跌幅超过80%。

柯达表示,由于公司面临着流动性挑战,并不能保证在未来6个月的期限内能够达到纽交所的上市标准。

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
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保护获9.5亿美元信贷进行重组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以力争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流动性危机,同时表示公司已获得花旗集团提供的9.5亿美元18个月期信贷进行业务重组。

2012年11月柯达公司达成7.93亿美元融资协议仍难“咸鱼翻身”伊斯曼-柯达公司已与债主达成7.9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此举可能帮助曾领导全球胶卷业的柯达摆脱破产保护。

消息人士对媒体透露,柯达达成贷款协议的条件是将一批宝贵的专利以特定价格出售。

具体来说,柯达将约1100项数码专利权至少以5亿美元价格卖出。

三.问题分析
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一年没有亏损;自2008年以来一直严重亏损。

在整个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88%,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目前的21亿美元。

伊斯曼柯达公司也曾穷尽全力进行自救。

去年8月决定出售部分数码专利;曾与对冲基金接洽,希望筹到“过桥贷款”,未能如愿。

据说,现在正与摩根大通公司、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讨论贷款事宜。

破产保护期间,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曾经多少年垄断全球照相器材特别是相机和胶卷市场的伊斯曼柯达公司沦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发人深省的,也给世界包括中国企业以巨大警示。

问题一,在世界创新步伐日新月异情况下,许多行业特别是电子消费品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消费者相当喜新厌旧。

固步自封,拒绝创新,没有新产品就将很快被市场淘汰出局。

IBM的不景气、惠普的日渐衰落,都是输在创新不够上。

民众感受最深、最为普通的电子消费品的手机市场演变就是有力例证。

我们知道,摩托罗拉手机曾经多么的不可一世,甚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诺基亚等横空出世,使其地位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无奈被谷歌收购。

诺基亚手机曾经风靡世界多年,市场份额天下无敌,看似根本不可动摇。

但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3G触摸屏手机的出世,使得诺基亚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以笔者看,这些公司最终都输在创新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上。

问题二,只有创新还不够,必须把创新变为生产力,转化成公司效益,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走在世界潮头。

都说柯达是被数码相机打败的,但是,正是柯达于1975年发明了数码相机,但这家企业却依然错过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其鼎盛时期,柯达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研发部门,企业拥有专利就高达几千项。

然而,柯达公司却没有很好把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和自己公司的利润效益,反而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所打败,颇具讽刺意味。

问题三,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在影像市场占据绝对地位的柯达公司一个时期“迷失”了方向,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问题。

从整个战略上,柯达公司应该紧紧围绕自己具有优势的影像行业创新发展,比如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应该把其做大做强,而其却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起与其优势产业相差甚远的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

再比如,在胶卷逐渐被淘汰出局时,柯达公司应该继续围绕照相器材寻求崛起,而其却投身到竞争更加激烈的打印机行业。

这些战略上的不断失误,不能说与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没有关系。

四.给我国企业的启示
以柯达为代表的老牌企业接连受创,给正在转型创新谋求发展的中国企业带来启示。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举世闻名,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一味依赖模仿、“山寨”的企业将难以为继。

我国多年前就已确定了科技发展目标,即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但现实中仍有诸多因素制约了企业创新,创新管理学家刘志迎说,首先,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之中,快速获利机会并不鲜见,由此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创新非常不利。

其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有缺憾,创新成果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少挑战。

再次,以劳动替代技术现象依旧明显,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而且,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深耕主业,埋头“不务正业”,也是目前一些国内企业的“软肋”。

必须看到,即使柯达当前面临困境,其依然还拥有着百年积累的1100多项专利,相比之下,蹒跚学步的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基础差距可能还非常大,要走的艰难险途也会更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