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京剧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
分别介绍的是京剧的名称、来历、艺术表现形式、脸谱及人物的分类、音乐伴奏、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和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2.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阅读文章,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1.京剧,有“国剧”之称,是中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了解多少呢?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2.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京剧知识的文章----京剧(板书课题)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对京剧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京剧,从而对京剧有更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基础,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预习检查1.检查初读效果。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强调易读错的字,预设:乾隆唢呐钹铙笙铿锵相机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词,如:陕西融会荟萃综合粗犷琵琶烘托(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字形、及音形义基本关系,可以让学生自主说说记字方法。
教师点拨重点字:陕融锣霸示例:“锣”“钅”表示金属制品,“罗”表示发“罗”的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字理知识识字,体会汉字魅力。
】2.小组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互相解答,实在解决不了的标出来,留做全班讨论。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小组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舞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2)全班交流不懂的词语,如:西皮: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二黄: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汉剧:中国戏曲剧种。
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
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对白:在戏曲中所有说出的台词都叫对白,所有人物相互之间对话所说出的台词都叫对白。
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文武场: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
【设计意图:文章中这些词语都是京剧术语,意思比较难懂,又比较重要,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如果没弄明白影响课文理解。
】三、自读自悟。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京剧?2.全班交流:1段: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京剧的名称。
2段:介绍了京剧的来历。
3段:简单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
4段:介绍了京剧的脸谱及任务分类,并逐项介绍了:“生旦净丑”等角色的类别及特征。
5段:介绍了京剧的音乐伴奏。
6段:介绍了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流派,并出现了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方法预设: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理解,如第一段,可以引导学生:看看京剧还叫什么?引出答案。
第二段可以抓设问句,特别是“答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条理性,并渗透抓重点语句读书的技法。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课时任务: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的特定内涵,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一、深读感悟。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
1.指名回答: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京剧?(板书:名称发源角色音乐伴奏流派)2.教师小结:课文从多角度给我们介绍了京剧,这种方法让我们对京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来更细致的读课文,从以上几方面深入了解京剧。
(二)出示感悟题:潜心阅读文章,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谈,你从京剧的发源、角色、音乐伴奏、流派四方面都读出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1.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下组,注意控制各组全员参与,不出现“语霸”,并且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遇到的个性问题。
3.全班交流:预设一我知道京剧又叫国剧、二黄、皮黄。
追问:人们为什么叫它“国剧”“二黄”“皮黄”?让学生结合课文原句解答。
【设计意图:这实际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如果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能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但简略读完第一段,应该及时引回到本节重点。
如果学生不提,也可不追究,只在第一节课将这一问落实即可。
】预设二关于第二段京剧的发源。
徽剧又和从湖北、江苏、陕西来京的汉剧、昆曲、秦腔这三个在中国南北有影响的剧种不断交流、融会、演变、优化、最后聚精荟萃,形成有较高艺术魅力的京剧。
总结明确京剧的发源:安徽徽剧(基础)湖北汉剧江苏昆曲陕西秦腔(融合)方法预设:本段可能有学生会说我我读出了京剧是有代表性的大剧种。
这也不能否定,可以追问:为什么是有影响的大剧种?也可以让学生仔细研读第一句的设问,分析作者目的是在问,还是在答。
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意。
在学生正确解读文意后,还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本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首句提出问题,然后介绍发展过程,最后一句总结了京剧的发展过程与首句呼应,这样的叙述非常有条理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关键词语正确解读课文,并了解段内的条理性。
】预设三艺术表现形式:“舞、唱、对白、武打”各种象征性动作。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各种象征性动作”是难点,可结合“骑马”“划船”等动作由教师介绍。
【设计意图:这个点上“舞”“武打”“唱”都好理解,“对白”上节有交代,只有“各种象征动作”是难点,又是京剧的标志性表演方式,所以采用“讲授法”解决。
】预设四人物分类和脸谱的有关知识。
(1)人物分类:完成上表后,再把本段读一遍,注意句子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上表,体会分类别有条理说明事物的方法和文章的条理性。
】(2)结合课件介绍脸谱知识和各种角色的造型特点。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设计意图:各种角色形象文中交代得并不清楚,而脸谱只是概括介绍。
所以,课件上设计了各种角色造型照片,脸谱也就现成的了,作为常识普及做一下补充。
】预设五京剧的音乐伴奏(文武场)方法同“预设四”(1)。
特别提示的是:本段要提示学生注意各种乐器和前面的“文场”“武场”之间的关系,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例子”作用。
预设六京剧流派(1)让学生说说有哪些。
这一点只作了解,学生列出文中出现的流派、人物即可。
)(2)读后请学生说说,课前预习时查找的白娘子、虞姬、林黛玉等人物都出自哪里?(白娘子出自《白蛇传》,林黛玉出自《红楼梦》,梁红玉:抗金女英雄,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妃子,穆桂英:杨家将,杨玉环:唐朝唐明皇的贵妃。
人物源自中国古典文学,源于中国历史故事,所以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除了京剧,我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你还知道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唱一唱。
(准备《花木兰》豫剧、《女驸马》黄梅戏、《红灯记》现代京剧、《花为媒》评剧……)【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从课上引入生活。
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4.小结:这节课我们从5个方面,深入地了解了京剧知识。
你能说说课文这几部分之间的关系吗?(课文这几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对京剧进行介绍的,它们各有侧重,最后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京剧知识。
应该是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关系,整体把握京剧知识。
】二、拓展阅读阅读思考:读了这篇《看戏》你对京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看戏叶君健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树叶子也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她开始唱了。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
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
没有谁能控制住它。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
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