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教学课件
第五章 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教学课件
计原则:
(1)入口(p204)
设计原则:a、解决功能上的问题 b、解决标志意义上 的问题
(2)道路
场地中道路设计的特点
a、根据道路本身的要求设计 b、道路的设计原则 c、道路线形走向的设计
(3)停车场 原则:便于车辆进入,避免被直接看见,地面铺设(草 皮砖),考虑联系外围道路及行车特点。
3、庭院设计 庭院设计的要点:
(1)“点、线、面”有机结合 点:景点、线的节点、视点 线:带状、条状、路径两侧之景观(廊、花径) 面:由线围合的界面,一般指一块场地
(2)动、静分区 动:公共性、游动性、喧闹性空间 静:私密性、交往性、静态休息性空间 分区方式:地面下沉、绿化阻隔等
(3)因地制宜 根据地方特点,在设计中形成独特之处,避免千篇一律。 4、屋顶花园 (1)考虑花园的总重量,和建筑结构的承载力 (2)植物的选择 (3)防水处理
二、建筑环境的构成及特点
建筑环境:不仅仅指建筑物外部的剩余空间,而是包括了 建筑物及其所处的更为广泛的环境的整体。(p183)
(一)建筑环境的构成要素
1、按产生方式:自然因子和人工因子
(1)自然因子:
土地,水体、空气、生物
庭院的分类:(p192) 按位置:前庭、中庭、后庭、侧庭、屋顶庭院 按重要程度:主庭、副庭 (1)前庭 (2)中庭 (3)侧庭和后庭 (4)屋顶花园——“第五立面” 庭院对建筑的作用:(渗透自然气息) 庭院的营造手法:(软、硬景观)
1、基地设计步骤 (1)第一步:基地的选择 (2)第二步:基地的分析(基地环境及以外的场
地)
基地的环境:自然因子、人工因子
在设计中应该将自然因子运用到极致,经自然景 色纳入与它们相关的建筑环境方案中去,以创造 最大的情趣和于自然的结合。(p204图5-30)
基地分析的具体手法:(p203)
(3)第三步:具体的基地处理——发掘出基地的最高潜 能
(二)建筑主体之于自然因子(p196) 建筑主体限定自然因子存在空间或包容自然因 子于其中,并且主导整体环境的性质与风格,同 时影响自然因子性质与风格
三、建筑主体中自然因子的设计策略
基本策略:1、充分了解自然因子本身,并加以 合理利用。2、结合以建筑为主体这一整体环境 特征,进行合适的设计。
(一)自然构件中植物因子的设计策略
文化为参照构架进行描述、思维、概括的抽象空间和符 号空间
3、空间、功能建筑观(以建筑自身的功能和空间为中心, 忽略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甚至以为膨胀建筑,把它 作为环境的主宰,把自然作为陪衬)
4、环境与生态的建筑观(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环境、和 科学技术的变化及人们正确价值观形成) 环境与生态的建筑观的根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
第五章 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
第一节 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统一 一、建筑的环境观与生态观 观念的产生(社会历史环境、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几个过程及建筑观: (依赖、依附、离开、破坏、和谐相处) 建筑观: 1、实用的建筑观(基于生存的本能,以直觉体验来营造
使用空间和行动空间) 2、艺术的建筑观(用语言、天文学、数学、宗教象征等
3、室内小景(p193) (1)定义: (2)特点: (3)构成: 二、建筑主体与自然因子的关系
融合、协调——“人工中见自然、自然中见人工” (一)自然因子之于建筑主体
1、物质性作用(p194) (1)自然因子改善建筑小环境 (2)自然因子是塑造物质空间的手段
a、限定物质空间(围合、覆盖、抬起、竖立、质感) b、形成空间的物质功能(休息、交往、娱乐等)
1、植物空间构成的类型
3、按空间形态分类 (p199) (1)开放空间
(2)半开放空间
(3)覆盖空间
(4)完全封闭空间
(5)垂直空间
4、植物空间构成的手法(p199) (1)划分、完善空间 (2)联系空间
(3)屏蔽视线 屏蔽视线的方式:a、障景 (完全阻隔视线、漏景) b、私密性控制
(三)自然环境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