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建成五大会展经济带
作者:邓志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首次发布《2004年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会展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
这些会展经济带包括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为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经济带等。
对此,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分析指出,这些会展经济带要应该以梯度形式发展,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构筑各自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发展。
东北开发对俄、韩经贸展会
据《报告》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属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之列。
而随着北京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会展经济将加速进入快车道,并以其强大的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天津等周边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地区向整个华北地区延伸的会展经济产业带。
发展建议:“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应形成以北京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论坛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展览会为主,以天津的经贸交易会为补充的展会结构。
华北举办高附加价值展会
据《报告》分析,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沿“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向北,即将形成以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
东北与其他经济区域相比,最大优势就是与俄罗斯、韩国、朝鲜相邻,边境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建议:大连因其作为港口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黑、吉、辽三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应通过依托当地产业特色,开发对俄、对韩经贸类展会,培育地区特色的会展经济。
华东发展以经济为主题展会
据《报告》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龙头———上海的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而且大有超过北京之势。
并因举办APEC会议,空前提升了上海会展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上海是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
上海提出“十五”末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并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筹划建设21世纪采购中心。
可见,上海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会展中心城市,并以其与周边城市紧密的经济区位联系,形成一体化区域会展经济,使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与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等城市一样,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
发展建议:因其城市大部分都是沿海城市,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将适合发展各种形式的以经济为主题的会议和展览。
其中,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以及厦门、青岛等城市可发展成二级会展城市。
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通过将会展业定为动力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区域合作,将实现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整体推进。
华南依自身特色开发展会
据《报告》分析,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
首先,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发展会展经济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新的中心城市,如深圳、东莞、顺德等城市因其经济的发展已率先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这些发达的产业为华南地区展览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使其适合发展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会展。
其次,具有与香港地区毗邻的区位优势。
香港地区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之都,在举办会展方面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如深圳、东莞可以与香港地区合作,提升会展层次,迈向国际市场。
发展建议:各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开发各类展会,将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会展市场结构:广州作为华南会展业的中心城市,以继续举办“广交会”这样大型的综合性的展览为主,以“规模大、参展商多”见长;深圳以举办高科技专业展会为主;其他珠三角各城市依托特色产业,举办具有浓厚的产业色彩的展会,如虎门的服装节、东莞的民博会等;而海南三亚和博鳌将以大型论坛和研讨会为主,南宁和桂林以专业会展,突出“小而精”为特色。
中西部打造与产业关联度高展会
据《报告》分析,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与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不同,不是形成集群效应会展经济产业带,而是要突出个性,培育地区特色展会。
如中部的郑州,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够使大批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使广大客商既节约时间,节约费用。
因此郑州会展业的发展应主要依托这一优势,突出这一特色,多举办大型机械、建材、农产品等物流量大的会展。
而在西部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其城市的辐射功能较强,对中国西部大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成都应根据其经济、环境等特色,形成节、会、展相结合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如继续提高四川国际熊猫节、全国春季糖酒会等节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发展建议: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会展业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增强市场服务和竞争意识。
另一方面,依据中西部与产业结构关联度高的专业展览会,并努力向国际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整体利益而言,各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制定科学的、侧重点不同的会展经济发展规划,避免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