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调研报告(精)

专题调研报告(精)

关于着力打造“中国北方药谷” 的调查与思考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和城市竞争中,作为资源型特点明显、拥有百年钢铁历史的本溪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对近年来本溪市在巩固壮大钢铁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实践情况的调查,我认为, 着力打造“中国北方药谷”才能加快形成双元产业支撑的本溪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严峻的形势要求本溪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去年四季度蔓延至今的金融危机, 钢铁行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我市作为以钢铁立市的城市, 经济运行和发展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和冲击到现在还没有见底, 这充分说明了本溪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本溪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 一直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发展最快、成长最好的行业之一,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

无论是资本的集聚性、创投的积极性、行业外资本的进入规模等, 都居各行业的前列。

尽管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行业增速回落, 有的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 但医药行业却“一枝独秀” ,仍然保持着较高增速。

去年全国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幅均在 25%以上。

可以说, 医药行业是这次经济危机受影响最小、景气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的加强, 特别是新医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启动, 给医药市场带了新的扩容机会, 医药产业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

这一切都说明了医药产业在很长时期内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选择这一产业加以培育发展, 将使本溪这座城市由钢铁和煤炭形成的黑色转变成代表生命和健康的绿色, 极大地提升本溪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本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需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 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知识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是新的“绿色经济” 增长点。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有利于我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由钢铁、金属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升级为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推进沈本一体化、加速融入沈阳经济区的客观需要。

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培育一个新兴主导产业, 还要以此为支撑, 在沈阳和本溪老城中间规划建设一座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区, 改变百万人口聚居在 52平方公里老城的现状。

规划中的生态新城区位于沈阳和本溪老城中间地带, 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包括张其寨、歪头山、边牛地区在内,总面积 6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生活用地和山林水域各 20平方公里。

这座新城区不是老城的复制和延伸, 而是一座脱离老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与沈阳接壤的全新城市。

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要保持青山绿水、使用清洁能源、维护生态平衡, 将新城区建成一座基本没有空气污染、污水零排放的生态型城市。

生态新城区的建设, 将成为推进沈本一体化的重点节点, 使本溪这座城市进一步向沈阳方向靠拢, 在城市、经济、交通等方面与沈阳真正融为一体, 为实现沈本一体化、推进沈阳经济区不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溪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药谷”的基础和条件从自然资源看, 本溪境内山林水域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 73.8%, 森林总蓄积量4900万立方米, 居辽宁省首位; 拥有太子河、浑江、草河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 222条, 全省三大水库有两个坐落于本溪。

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材资源, 全市已发现野生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 1117种, 总蕴藏量达到 2000多万公斤。

适合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山地、平地总面积 300多万亩, 实际人工种植面积 80余万亩,其中人参、辽细辛、辽五味、柴胡、刺五加、贝母、林蛙等地道、地产药材的产量和品位均居全省前列, 是难得的北药资源宝库,具备了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从区位条件看, 规划建设中的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本溪与沈阳之间的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距离本溪母城 20公里,距离沈阳 40公里,距离沈阳国际桃仙机场 18公里。

距离优质深水港营口港 160公里、距丹东港仅 190公里, 车程都在 1个半小时以内。

产业基地与辽宁省各城市均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

除沈本铁路、沈本高速公路外,即将投入使用的 60公里长的沈本产业大道成为又一条连接本溪和沈阳的交通干道。

同时, 沈本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已即将开始兴建,建成后基地到沈阳只需十多分钟。

随着这些交通干路的建设, 基地与沈阳之间将形成一条便捷的交通走廊。

从产业基础看, 本溪医药产业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 辉煌于 90年代, 曾经涌现出位列全国中药 50强的华源本溪三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药产业体系和链条。

截止 2008年末, 全市拥有医药生产企业 40家, 其中 2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 14家通过了 GMP 改造,拥有乙肝系列、脾胃系列、痹症系列、感冒系列、妇科系列、肾病系列等药品批准文号 369个。

全市医药保健品生产企业还拥有人参、哈士蟆、刺五加、蛹虫草等 40个系列、 102个品种、 758个规格的产品。

特别是 2008年 4月开始规划建设的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通过本溪全市上下的真抓实干,到目前一年时间内已有 92个项目签约落地, 总投资额 100亿元, 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290.6亿元。

这些项目中,包括生产类项目 63个、科研服务类项目 29个,涵盖化学药品、生物制药、疫苗、中成药提取、保健品、制剂生产、眼科基地、药业物流、医药辅料等诸多涉药行业。

其中生产类项目共拥有品种 500余个, 包括已上市品种 381个, 国家级新药品种 46个 (一类 8个、二类 5个、三类 21个、四类及以下 12个 ,待批品种 27个, 在研品种 28个, 中药保护品种 10个; 科研类项目共获得国外新药批件 3个, 国内一类新药批件 2个, 其他类新药批件 21个; 申请国外及国家专利 99个, 正在申请国外及国家专利 36个。

目前,药业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从技术和人才支撑看, 辽宁省拥有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 8个新药综合开发测试平台, 都是本溪药业发展最坚实的科研后盾。

沈阳药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研究院、辽宁科技学院等 26家专业院校和研发机构已入驻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每届可培养各类医药专业人才近万人。

依托国内著名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 药业基地内相继建设了新药设计、筛选、质量控制以及药物代谢、药效评价、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试验技术等一批新药开发平台,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支撑条件。

市政府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综合新药开发大平台获得国家批准在药业基地建设, 这是“十一五” 国家级科技专项, 是全国 12家研发平台之一,建成后可为入驻企业提供综合性新药研发服务。

总建筑面积 9万平方米的药业基地研发中心和生命健康产业孵化中心今年末可投入使用, 基地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将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政策环境看, 本溪早在 2003年就把现代中药产业作为三大接续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植和扶持。

辽宁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本溪药业发展, 于 2008年 3月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 把本溪建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医药产业基地” ,从而把本溪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使本溪药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为抢抓机遇, 本溪市抓紧营造促进药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制定出台了项目用地、税收扶持、研发支持、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等 5个方面的 20条优惠鼓励政策,重点鼓励药业企业入驻, 这是本溪历史上支持产业发展最具有突破性的产业政策。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基本实现了 6平方公里药业基地起步区的“七通一平” ,为项目入驻腾出了建设空间、完善了配套设施。

同时, 今年药业基地还将新增 6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空间, 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中的本溪生态新城区也将为药业发展提供商贸流通、休闲娱乐、教育卫生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城市功能。

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北方药谷”过程中需关注和把握的几个问题尽管 2008年本溪药业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目前仍属于起步阶段, 不仅与“中国北方药谷” 的目标还有很远距离, 而且与国内其他药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也有不小差距。

特别是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药业发展和“药谷” 建设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重视。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大企业。

2007年,本溪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 0.97%,实现工业总值比重仅为 0.49%。

在辽宁省 50户医药重点企业中, 本溪仅有好护士药业、祥云药业和本溪三药 3家。

在化学药品、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药用辅料等方面, 还没有一家省级重点企业。

从目前药业基地入驻的 90多个企业看,也存在规模普遍偏小、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问题。

基地内国内知名的药业企业仅有修正药业、西安春晖等少数几家, 世界 500强的药业企业还没有,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药业基地的整体产业规模。

二是现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从近几年来省、市科技进步奖评选情况看, 药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部门所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市科技进步奖 3项, 且都是已有药物品种的工艺改进和药品成分分析, 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极少; 同时, 近几年我市药业企业没有通过一项国家新品种药物生产的审批许可, 生产产品主要为老品种药物或是附加值较低的“普药” 。

而且乳癖消、强肾片、气滞胃痛颗粒等十余个主要品种的中药保护期大都接近期限, 一旦这些老品种保护期到期,将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

三是药材资源深加工水平较低。

拥有丰富北药资源的本溪中药材还没有形成品牌, 目前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后输出到市外,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较低, 造成优质中药材资源的浪费。

此外, 本地的大部分中药企业提取工艺还是仿传统的水提、醇提或水提醇沉方式,有效成分极易丧失; 中药剂型主要还是古老的丸、散、膏丹剂型, 药材优质疗效优势不明显,急需进行生产设备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四是土地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本溪山地面积比重占到 80%以上,可满足企业需求的平整用地比较稀少。

在药业基地建设过程中, 常常遇到外来企业因用地成本过高望而却步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