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意、分析思想感情方法:①注意把握每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②注意问题的定位:答案就近原则,需要概括总结一、知识梳理【考点知识】(一)“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说(二)“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文章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中心意思一般在概括文章或段落后才能得出,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出。
(三)内容要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主要有➢论点及分论点➢论点的若干论据➢现象背后的本质➢产生现象的原因➢发展导致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四)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五)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考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上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2、空间转换广3、事件牵涉多4、表达方式活。
“神不散”指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1. 散文阅读的特点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2. 散文的分类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第二类: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相关题型】(一)直接归纳文章内容此类题目通常是指定文章中的某个自然段或者是某个部分,要求考生归纳其主要内容。
高三语文一模卷《召唤文化的符号》4.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分)参考答案:舒文治的批评视野广阔(1分),其阐释的方法多样(1分),阐释的效果灵动而有效(1分)。
(二)着眼全篇,分点概括和归纳文章内容此类题目需要两步思路:第一步为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二步为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点(提问点往往和文章主旨有关)进行概括和归纳高考真题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参考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三)综合性考察学生的阅读思路此类题目,在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于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高三语文一模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分)参考答案:(4分)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应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1分)。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分析了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存在的问题(1分),而后有针对性地陈述文学应表现“中国体验”的理由(1分),先驳后立,对比鲜明(1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此类题目主要集中在散文阅读中一模《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
你怎么理解?(3分)10.(4分)突出了“神木”兼具“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1分);引发了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不能因为于人有利或无利而褫夺其生死之权利;感悟到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3分,1点2分)。
二、典型例题【秋考】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分析】首先,第一句就把本段的关键词和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好了,关键词是文献综述,所涉及的范围是国内学术界。
接下来是作者对关键词现状的描述,从首句可以看出,文献综述在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令人堪忧,既是不重视,自然就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此外,仍然要关注分值,分值两分,按点答分。
详细分析句群间的关系,就能比较轻松地概括出段落大意,因此这种题目并不难做。
【参考答案】(2分)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答对1点给1分)【秋考】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