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一线艰苦岗位员工退出实施办法

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一线艰苦岗位员工退出实施办法

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一线艰苦岗位员工退出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一线队伍的管理,优化一线员工队伍结构,不断提高一线队伍战斗力与竞争力,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线艰苦岗位员工退出指导办法》(人事〔2010〕47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单位)的合同化员工。

第三条一线艰苦岗位员工退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紧紧围绕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关爱基层员工,及时帮助不能继续在一线工作的老、弱、病、残员工退出一线,构建和谐企业。

(二)优化结构、精干高效。

严格上岗条件,及时补充新的骨干力量,保持一线队伍的战斗力,确保安全生产及队伍稳定,努力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精干高效的一线员工队伍。

(三)有序退出、妥善安置。

结合一线队伍人员配备情况,先补充后退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妥善做好分流与安置工作,切实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保持一线队伍稳定。

(四)区别对待、规范待遇。

结合员工在一线岗位工作年限及贡献,合理确定退出一线岗位后的工资福利待遇,帮助退出人员平稳过渡。

第二章一线艰苦岗位范围与退出条件第四条本实施办法所指一线艰苦岗位是指在野外作业、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或昼夜连续倒班作业的部分一线岗位。

根据集团公司相关政策规定,公司一线艰苦岗位包括以下队种的所有岗位:钻井队,安装队,修井队,测井队,射孔队,录井队,固井队。

对从事驻井安全监理、定向井、欠平衡、顶驱、钻前、泥浆、套管及管具作业、井位测量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参照一线艰苦岗位执行。

第五条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退出一线艰苦岗位:(一)因工致残或职业病伤残等级5-6级的。

(二)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经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包括精神病患者)的。

(三)经指定医疗机构认定或确诊,不适应继续在一线艰苦岗位工作的。

(四)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五)因身体、年龄原因,不宜继续在一线艰苦岗位工作的。

(六)其他确需退出一线艰苦岗位的。

第六条对于应先补充后退出的岗位,单位应提前做好相关岗位的人员补充工作,确保退出人员及时退出和一线队伍安全生产不受影响。

第三章退出后转岗安置与分流第七条凡符合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应提前退休的特殊工种条件或折算工龄条件的员工,单位应及时为其办理退休手续。

具体办理条件和程序按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八条对于退出后可以继续到二三线岗位工作的人员,单位应积极稳妥做好转岗安置工作。

第九条单位在转岗安置前,应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十条对于一线艰苦岗位退出的人员转岗安置确有困难的单位,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实行内部离岗退养制度:(一)连续工作时间20年及以上,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含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特殊工种或折算工龄提前退休年龄,以下同)5年以内的。

青海片区的单位按青海省规定的退休年龄执行。

(二)因工致残或职业病,经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等级为5至6级的。

(三)连续工作时间20年及以上,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由指定医院证明并经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十一条员工在办理离岗退养手续时,若本人同意劳动合同期限变更到退休年龄的,可以变更到退休年龄为止。

离岗退养员工不安排重新竞聘上岗工作。

第十二条对于一线艰苦岗位退出的人员,转岗安置确有困难、又不符合退养条件,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试行离岗歇业制度:(一)在一线艰苦岗位工作累计20年及以上,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

(二)连续工作时间男30年及以上、女25年及以上的(含折算工龄)。

(三)连续工作时间20年及以上,男满48周岁、女满45周岁的。

(四)连续工作时间20年及以上,因工致残或职业病,经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等级7级及以下,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五)连续工作时间20年及以上,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由指定医院证明并经指定医疗机构认定或确诊,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第十三条离岗歇业时间每批准一次按2-5年控制。

离岗歇业期满后,单位负责按本实施办法规定,积极做好转岗安置有关工作;无法转岗安置的,可办理续延离岗歇业的审批手续;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办理内部离岗退养。

第十四条员工退出一线艰苦岗位后转岗安置有困难,又不符合提前退休、内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条件的,可以实行内部待岗制度。

(一)待岗时间一般控制在2年以内。

(二)待岗期间单位可以开展3-6月新岗位、新业务知识岗位培训。

(三)待岗期间员工可以参加单位内部岗位竞聘,单位有空缺岗位可以直接进行转岗安置的应不受影响。

待岗期满后仍未实现转岗安置或分流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最多延长2年的待岗期。

第十五条员工在一线艰苦岗位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不合格,或员工不胜任本岗位工作,经1~3个月的转岗培训后,调整到新岗位仍不胜任工作的,应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六条离岗退养、离岗歇业与内部待岗人员不作为计算单位岗位人员配备和劳动生产率的人员基数。

第四章退出后有关待遇第十七条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人员,根据国家、集团公司和地方有关规定享受退休待遇。

第十八条符合一线艰苦岗位退出条件的员工转岗安置到二、三线岗位的,执行新岗位的薪酬待遇,其中奖金和津补贴按新岗位项目、标准计发办法执行;岗位(技)工资按照“既坚持易岗易薪,又适度考虑新老岗位之间平稳过渡”的原则确定。

(一)一线艰苦岗位累计工作30年及以上的,将转岗时原岗位的岗位(技)工资与新安置岗位的岗位(技)工资差额予以保留,遇有考核晋档或调整工资时冲减保留工资。

(二)一线艰苦岗位累计工作25年及以上不足30年的,将转岗时原岗位的岗位(技)工资与新安置岗位的岗位(技)工资差额的50%予以保留,遇有考核晋档或调整工资时冲减保留工资。

(三)一线艰苦岗位累计工作25年以下的,岗位(技)工资实行易岗易薪。

保留原岗位(技)工资,仅限于一线艰苦岗位和参照一线艰苦岗位执行的员工。

第十九条离岗退养员工,停发工资、奖金,停止享受劳动保护待遇,按本单位现行离岗退养人员有关规定按月领取离岗退养生活费。

第二十条离岗歇业员工,停发工资、奖金,停止享受劳动保护待遇,按月领取离岗歇业生活费。

离岗歇业生活费按以下办法确定:(一)在一线艰苦岗位累计工作20年以下的,岗位(技)工资按本人退出前岗位(技)工资(含保留工资)的70%计发,津补贴项目及标准按照本单位离岗退养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在一线艰苦岗位累计工作20年及以上的,岗位(技)工资按本人退出前岗位(技)工资(含保留工资)的80%计发,津补贴项目及标准按照本单位离岗退养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内部待岗员工,停发工资、奖金,停止享受劳动保护待遇,按月领取待岗生活费。

待岗生活费按以下办法确定:(一)待岗培训期间,岗位(技)工资按本人退出前岗位(技)工资(含保留工资)的85%计发,其他津补贴项目及标准按照本单位离岗退养人员有关规定执行。

(二)待岗培训期满仍不能上岗的,岗位(技)工资按本人退出前岗位(技)工资(含保留工资)的60%计发,津补贴项目及标准按照本单位离岗退养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和内部待岗期间,工龄连续计算,增加的工龄津贴计入生活费计发基数。

第二十三条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和内部待岗期间,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按照在岗职工的统一规定执行,其中:缴费基数按照本人档案工资(不包括岗位性津补贴)确定。

第二十四条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和内部待岗期间,按照规定参加公司统一的工资标准调整,并以调整后的标准作为计发生活费的基数。

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和内部待岗期间不计算考核晋档期,不参加岗位(技)工资考核晋档。

第二十五条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待岗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按有关规定享受退休待遇。

第二十六条为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待岗员工发放的生活费,全部纳入各单位工资总额管理。

第五章组织管理第二十七条对符合退出条件的人员,按以下程序办理退出手续:(一)本人申请。

员工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的申请报告。

(二)单位审核。

单位人事部门对申请人条件进行审核,并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申请人的岗位、出生年月、工作时间、一线艰苦岗位工作年限、拟核定的退出待遇等,公示期不少于3天。

经公示无异议的,根据退出方式填写相关审批表。

(三)公司审批。

由单位人事部门将审批表和员工的人事档案一并上报公司人事处审批。

(四)签订协议。

公司人事处审批同意后,由单位与员工签订相关协议,明确退出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八条对于工作需要的特殊人才、技术(技能)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科技骨干、高级技师、技师以及部分关键岗位和一线骨干员工,单位要从严控制其从现岗位退出。

第二十九条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内部待岗员工与单位原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

员工在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内部待岗期间不得与其他企业建立劳动关系。

第三十条单位要加强对离岗退养、离岗歇业、内部待岗员工的管理工作,退出人员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停发生活费。

对符合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及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及相关协议的手续。

第六章相关配套措施第三十一条加大生产一线的科技改造力度,提高生产一线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与技术,精干一线队伍、减少人员配备、提升一线劳动生产率水平,减轻一线艰苦岗位员工劳动强度,改善一线员工生活工作条件,逐步缩小一线与二、三线劳动条件的差距。

第三十二条建立完善内部竞争上岗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平等竞争平台,把合适的人员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做到能位相匹配。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任务,量化考核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坚持不懈的抓好岗位考核工作,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和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不断提高员工在岗履职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十三条建立完善内部薪酬激励机制,结合不同岗位或生产特点采取有效分配形式,坚持个人收入与岗位履职情况或绩效考核结果紧密挂钩,搞活内部分配,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努力实现“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

第七章附则第三十四条公司所属单位二、三线岗位与一线其他非艰苦岗位员工,凡符合本实施办法离岗退养、离岗歇业与待岗条件的,可参照本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本实施办法由公司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实施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实施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