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杨琼芳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能阐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说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说设计意图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发现规律,经历思考、分析、发现、归纳、总结、验证、应用的过程,轻松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二、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播放一组环境污染很严重的照片,和一组环境绿化很好的照片,让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多植树。

教师进一步引入多植入带来的好处及意义所在:保持水土、清除空气污染。

树木是氧气制造厂、是细菌的消毒站。

我们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

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我们每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植树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热身活动:猜一猜,感知间隔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是什么?
一棵小树五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
师:对,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这双小手。

请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5根手指头。

师:对,那手指头之间又有几个间隙呢?
生:4个。

师:是的,手指与手指之间的间隙,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间隔”。

(进一步解释间距)所以5根手指头之间有4个间隔,也就是说它的间隔数为4个。

(让学生了解“间隔、间隔数”),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

师:在让学生观察4个、3个手指之间的间隔及间隔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师:对,你能用等式的形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手指间隔数+1=手指数或手指数-1=手指间隔数(师板书)
师:在出示人民大会堂的柱子及间隔,让学生数一数,并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进一步认识间隔:电线杆、楼梯、大树的间隔。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例1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理解题意:你从题目中得到了那些信息?(总长:100米;只在一边在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吗?(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数学上称之为“间距”)间距为5米;两端都栽的意思。

2.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①.探究解决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画图模拟植树方法解决(可以,但太麻烦了) 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画图模拟只能针对数据比较小的,那么我们就先用比较小的数字试一试,(化繁为简)。

5米,10米,15米,20米……
②.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组长记录,在导学纸上完成)。

找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三者的关系,小组汇报。

③.师生总结,找出规律。

间隔数=总长÷间距
棵数= 间隔数 + 1
那么,假如我们要计算的是总长和间隔数,你会计算吗?
总长=间隔数×间距
间隔数=棵数-1
④.解决例1的问题
100÷5=20(个)
20+1=21(棵)
“100÷5=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20+1”?“100÷5=20”求的是间隔数,由于两端都栽,所以“20+1”才是需要栽的棵数。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3.练习巩固
①.课件出示:我问你答。

②.牛刀小试。

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A.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每隔6米栽一棵,一共栽了36棵)要求什么?
B.“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这里求的是什么?(栽树的总长)
C.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D.先求出什么?(间隔数)再求什么?(间隔数×间距=总长)
植树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间距=总长
36-1=35(个) 35×6=210(米)
3.拓展提高。

4.探究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①.出示课本例2。

②.理解题意。

③.小组合作,类比例1的探究方法,找出规律。

④.师生一起总结规律。

间隔数=总长÷间距
棵数= 间隔数 - 1
找出求总长和间隔数的方法:
总长=间隔数×间距
间隔数=棵数+1
⑤.解决例2问题。

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四)、深入思考、举一反三
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
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
摆花篮,装路灯,摆椅子,挂灯笼,电线杆,垃圾桶,公交车站点,栏杆,队列,楼层,彩旗,斑马线……
(五)、课件出示选择,能准确判断出两端栽和两端不栽的问题。

(六)、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努力,你有收获吗?请说说吧!
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那么假如只栽一端呢?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七)、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对应的内容。

八、说板书设计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植树问题
间隔数=总长÷间隔长
两端都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1
两端都不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1
这样的板书设计整齐、美观、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总之,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意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力求做
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