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11-06-20字号:[大][中][小]
良友纪录
评论收藏报错站外引用发给聊友转发——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中国电视·纪录》记者问《纪录》:朱虹主任,您好!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这60
年间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元素风靡世界,请您简要介绍一下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总的情况。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播影视从小到大,从弱小到繁荣,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教育电视台44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1%和97.23%;开办广播节目2423套、电视节目3182套,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0倍和392倍;年生产电视剧1.2万余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5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7万分钟,产量连续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数字雄辩证明,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广播影视的覆盖大国、制作大国和增长大国。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广播影视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广播影视传输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广播影视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广播影视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纪录》: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向前发展,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也更为清晰,请您谈谈目前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国际影响力如何?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多年发展,中央电视台第四、第九以及西班牙频道、法语频道、俄语频道、阿拉伯频道等6个国际频道的信号通过卫星传送覆盖全球,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入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53种语言广播,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视节目长城卫星电视北美平台、欧洲平台、拉美平台等相继建成开播。
其次,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
据统计,2009年中国影视节目出口总时长1万多小时,总金额近5900万美元。
其中,电视剧(含电视电影)出口152部7259集5400小时,金额达2000多万美元;纪录片、综艺专题类节目出口3600小时,金额800多万美元;动画片出口79部1500小时,金额3000多万美元。
同时,影视服务出口金额达2700多万美元。
第三,广播影视走出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指导方针上,从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在工作目标上,从介绍中国向对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转变;在发展标准上,从简单学习模仿国外媒体向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转变;在走出去的形式上,已从在国外落地覆盖发展到购买国外电台电视台、与国外合办晚会或项目等多种形式;在运作方式上,从免费赠送向付费收看转变。
《纪录》:近年来,国产纪录片无论是在节目制作,还是产品出口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您怎么看纪录片?
朱虹: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产纪录片的繁荣发展,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纪录片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种视听结合、声画一体的媒介形式,纪录片兼具了新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不能具备的优势。
因此,纪录片是最容易打破文化壁垒,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
通过纪录片,全球的观众都可以最直观、最形象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和现状。
其次,纪录片有助于用影像方式见证历史。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
将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和细节通过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对于未来的中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而纪录片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用影像对现实进行复制。
因此,纪录片是见证历史最生动、最逼真的方式。
第三,纪录片有助于提高国
民的整体素质。
纪录片是一种相对高端的文化产品。
纪录片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它将文化的内涵和事实的影像结合起来,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传承文化、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
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正是如此,经济水平越低,看电视剧的人越多;经济水平越高,看纪录片的人越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现在发展纪录片正当其时。
《纪录》:目前我国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情况如何?
朱虹:为支持纪录片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国开播了多个纪录片频道。
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湖南电视台的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电视台的新科教(纪实)频道等等。
以前纪录片频道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但从2008年开始,纪录片频道逐步开始盈利,2008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创收达1.3亿元,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纪录片专业频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纪录片的观众不断增多,纪录片频道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大有可为。
《纪录》:我们知道,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国家广电总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已逐渐成为国家级国际影视文化交流活动,你怎样理解此类活动对纪录片发展的作用?
朱虹: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纪录片交流、展映、评比的重要平台。
特别是创立于2003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纪录片平台,经过多年的打造,其规模和影响力已跻身世界七大纪录片节之列。
这些电视节和纪录片大会不仅是我国纪录片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也是国产纪录片出口的重要渠道,还是展示国产纪录片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
特别是与之相配套的国际纪录片节目交易、节目评选、主题论坛、博览会、项目合作洽谈会等,对促进全国纪录片同行之间了解沟通、信息交流、分享成果,密切与国内外影视机构之间联系,促进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纪录》:谈到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这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实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纪录片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怎样的使命?
朱虹:优秀的纪录片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世界讲述了客观真实的“中国故事”,如早期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藏北人家》,以及近些年的《再说长江》、《复兴之路》、《敦煌》、《西湖》、《蜀道》、《法门寺》等。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对外出口份额呈现上升态势。
如纪录片《故宫》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发行了15万套。
2008年出品的奥运纪录片,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纪录片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和出口份额的扩大,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努力,同时也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希望通过纪录片这种载体,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
为促进国产纪录片发展,国家广电总局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国产纪录片繁荣发展的政策。
我们希望,国产纪录片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外宣影响力,在坚持“品格、品位、品质”的原则下,积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延长产业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品牌。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国产纪录片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出口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我非常看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从纪录片的出口来看,我国纪录片的出口潜力非常大。
你对加强国产纪录片国际营销,推进国产纪录片出口有何建议?
朱虹:促进国产纪录片出口,需要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
第一,注重打造品牌。
品牌先行是纪录片营销中的重要战略。
探索发现频道、BBC以及NHK等,都是纪录片行业的成功品牌。
打造品牌需要严格有效的管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独特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深入开展市场调研。
只有进行充分准确的市场调研,才能为打好营销战役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积极采用国际合作拍片模式和多次营销。
要按照外国人习惯的办法和手段来制作营销节目。
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一些电视台采用这个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大力发展多媒体经营。
综合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如开展新闻发布会、展览、论坛等。
第五,大规模推进衍生品的开发和推广。
第六,政府管理部门要出台一系列促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和出口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出口好的企业要给予重奖。
以上方式不是纪录片营销的全部,但是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纪录片在短期内有一个大增长。
《纪录》:最后您对纪录片工作者有何期许?
朱虹: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目标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形成多层次覆盖、多语种播出、多方式落地的环球广播电视格局,节目影响力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明显增加,使中国广播影视成为世界传媒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媒体,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载体。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应当认真总结外宣纪录片历程中的创作经验,同时借鉴国外同行的创作思维和理念,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品质与水准,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