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位特级教师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一位特级教师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一位特级教师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江苏省天一中学沈茂德第一条: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相信你的一言一行,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学生喜欢你,他就会相信你的每一句话,他就会和你合作,你就会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

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

那么,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美国的安奈特?L?布鲁肖老师认为,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地督促并帮助他们前进。

她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教一伙学生游泳,你会从深水区开始吗?肯定不会,一开始自然是浅水区。

对有些初学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坐在泳池边,把脚放进水里而不感到害怕;对其他初学的人,成功可能是在浅水区戏水。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你根据他们的程度循序渐进,慢慢推着他们走,所有人一定都能学会游泳的。

没错,有些人的确会比别人游得好,有些人可能只能做到呆在水里淹不死,还有人甚至会成为奥运会的游泳选手。

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教育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对孩子们多一点适时、适性的鼓励声音,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行走在校园里,让所有孩子们每节课都能昂首走进教室,在各种场合,总是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第二条:坚守信仰,做一个纯洁的老师为什么所有的人面对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为什么校园内的小羊、小鸭,孩子们这么喜欢?回答应该是,蓝天纯洁,小羊、小鸭可亲。

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年青人,他们尚在成长中,他们的前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

作为教学相长的一方,每一位老师应该散发照耀学生前行的光芒,他们应该是学生心底里视为可亲可近的人。

老师应该心无旁骛,凝心聚神,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

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应是教师的天职。

凡是成功的学校机理都很简单,有很多人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内心深处有生命价值的花园。

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信仰……不容否认,我们面临着很多困惑与困难,我们也是正常的人,在社会的躁动面前,我们也会有内心的不安,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内心的秩序,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

请大家每日自问:在每天的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吗?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我对工作满怀着热忱吗?第三条:多读书,多思考,让你的“根”更深当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

我们在渴望着、追求着一种不仅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课堂,我们更在期盼着有生命涌动与成长,既有科学理性,更有人文灵性的课堂教学。

一张讲桌,几排桌椅,不管配备了粉笔还是电脑,教室而已。

一个教师,一群学生,教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台下面无表情,默默无声,说教而已。

没有人会反对,课堂教学必须有激情,但激情从可而来?没有满腹经纶,就不会有“成竹在胸”。

所谓的才华横溢,一旦变成了装腔作势,一旦沦为“狐假虎威”,就成为了庸俗,就成为以势压人,即使你使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内在的苍白,学生一目了然。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我们的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思维的启迪,问题的迸发,情感的喷涌……教师在课堂上或严谨朴实,或才情横溢,亦张亦弛,学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涌动,亦静亦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的确,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是应该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讲起课来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天地之间皆课程,万事万物信手拈手即教材”,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

它能让学生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个教师成长与进步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读万卷书”则是最基础的方面,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读书,还可以“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伟人、与一群伟人交流。

涤荡胸怀、澄澈心胸、自我持守,呼吸文明之风等等大约都可以在静静的读书中达成。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成为一位刻板的教师,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年阅读量为4.35本,而韩国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0本。

在我国国民平均阅读量的4.35本中,我国阅读率最高的是未成年人,14-17周岁的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平均为10.68本,其次为9-13岁的未成年人为7.24本,0-8岁的未成年人为5.40本。

我们不仅要问,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还读书吗?我们的教师,一种离书籍最近的职业,我们的平均阅读量又是多少?今天的教师,在今天这种浮躁的社会文化中,我们是否应该坚守我们的职业习惯。

我们应该相信,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有底蕴的优秀学生。

今天的教师,确实需要一日三省:今天我读书了吗?这个星期我读完了几本书?这个月我在阅读中收获了哪些?第四条:修炼内心,使自己“雅”起来在校园内,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呵护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学生“人格阅读、素质示范”的活生生的一本本书。

当我们每天走进学生,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教师的内心必须有一种自律:“我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最好的我。

”有一位老师曾这样写道:“记住,课堂内永远是教师一个人在面对学生,在教育的现场,永远是你一个人在作‘向左走,向右走’的决定。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

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自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博雅之气的养成,教师是重要的影响者。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这里的“雅”,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透现的的文雅、与学生相处时表现的儒雅、个人内心价值追求的高雅,也指孩子们面对你时感觉到的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指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状态。

当我们走进校园,当我们走进课堂,每一位教师心中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教师的“雅”决不是服饰、妆容等表面功夫,而应该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历经长久修炼、历经文化浸泡,逐渐积淀的一种品质性修养。

它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言谈举止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内敛、旷达、乐观、优美;其二,与学生相处中流泻出来的那种深情、文质彬彬、阳光敦厚、严谨笃学;其三,所到之处浑身散发的儒雅之气、文雅之态、高雅之趣、大雅之志。

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这样的修炼就应该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

第五条:让自己成为学生“素质”与“个性”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结多少苹果?“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

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后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上海向明中学的黄曾新老师,一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

在他指导下,该校学生几乎拿遍了全国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

近三年来,200多名学生获专利近400项,他被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神奇教练”。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选题,带领学生实验,“黄曾新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怕找不到答案。

”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黄老师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带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于是,400项专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回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种子,我们尚需致力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生态建设。

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

我认为,在学校,所谓的“沃土”,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有利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创新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是一流的教师团队。

当我们逐步改善了种子萌芽、小苗茁壮成长的“气候”和“土壤”,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就有了最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创新就有了最宽松的氛围,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那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然会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美景。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今天发现了孩子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第六条: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招生官曾经告诉我,他们的招生标准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位学生是否对科学有无限的向往?”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用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除非他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有探索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每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学生的内心生长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和阶段目标,并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追求的毅力,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

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文化力量,或者说是同伴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班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宿舍。

良好的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我们真心追求“两高”目标,即高升学率与师生高素质的统一,“建高原”与“筑高峰”的统一,那我们肯定应该着力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不应着力于题海的训练,不应计较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最应该着力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关注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小组、宿舍、教室的氛围,并予以适时、适性的帮助和指导。

一句话,我们应在孩子们行进时,不断向孩子们的油箱“注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