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张严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德雷克·博克考察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
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
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本书共计十二章节,在第三四五章节和最后三章节在我看来比较易懂和重要,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页)第四章学会表达(49页)第五章学会思考(65页)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首先看看我对第三章的感悟,正如书上介绍的卡诺奇所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
”不仅仅是学生,有些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大学之道,高中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好的大学了,就不苦了,想干嘛就干嘛。
这句话虽然可以激励中学生好好学习但是这潜意识的告诉了他们上大学就是去玩的,去混个毕业证,轻松悠闲自在。
这个观点完全脱离了大学之道的轨迹,我们必须要回归大学之道。
再次学会表达,总结一下包括两方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教师需要布置比其他课程更多的作业;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作业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更要让他们理解有效写作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
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会说话的人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中国古时鬼谷子的徒弟下山后,游说各国,改变了天下格局好几次。
然后学会思考。
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的思考课堂内容,或是无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新的问题和情景,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些学生之前的认识与新学的概念之间存在冲突,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理解所学科目的基本原理。
许多教授在授课时对基本概念一笔带过,因为他们太过于熟悉,相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学生之前的错误认识也可能干扰到对新问题的理解过程。
总之要重视定义。
接下来对于兴趣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学校如果能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减少对必修课的学习,定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不少兴趣。
虽然都懂但是确实重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兴趣的人,也是很棒的人。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对于自己未来
1年、3年、5年、10年以及20年之后的计划,也可以说是短中长期目标。
大学就应该多一点这种教育课程,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目标,展望未来,远离迷茫,回归大学之道。
建议学校应该不仅仅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课,每一学期都应该有,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走在一起,相会帮助,相会学习,共同进步。
将来说不定还有可能一起创业,一起工作。
最后,展望未来。
展望美好的未来,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即是展望未来的宗旨。
《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是在讨论如何让大学回归正道,作为大学生、老师、教授、教育部人员等等应该如何做。
对于这样的大学就是我理想大学,一个汇聚精英的地方,有巨大的发展压力,,每天图书馆早上门前全是朝气蓬勃的学者们的读书声,开门之后,自习室里全是人,有写字的,有编写程序的,有打字写论文的,也有静悄悄的谈论题目的,上课时候,教室内无空位置,老师上课更是讲的栩栩如生,手机也都基本放下的不拿着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所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