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考试内容:2018年北京高考说明: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4、基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5、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考察角度、题型: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0备考策略:1、熟悉了解相关考点。

2、做好诗歌鉴赏知识储备,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

3、利用各主要城区模拟题、高考试题,特别是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训练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

4、重点培养多个诗歌作品的比较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一、诗歌中常见的意象1.意象:“意象”是指在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融合而成的心理表象。

诗歌中的意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构成诗歌内容图景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

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联想和想象等。

2.诗词常见意象植物类意象:菊花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清高坚忍、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时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①由于“莲”与“怜”音同,可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②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如苏轼《绿竹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杨柳①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杨柳便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又常作故乡的象征,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丁香结指愁思。

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

动物类意象:燕子①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②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鹃鸟(子规)①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①鸿雁是大型候鸟,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②指代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猿啼表现愁绪。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自然景观意象:月亮①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月圆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喻亲友分离,事情不如意,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黄昏落日黄昏日暮带上了相思离别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

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人文景观意象:长亭一般与送别联系在一起。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长亭送别》一折,其中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凭栏用于表达较为激烈的感情,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等。

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渔翁多用以喻指隐逸清高、遗世独立之人。

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常见的人物形象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三、诗词的表达技巧A常见的表达方式——抒情(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哀写哀)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借古(典故)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 叙事抒情:将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B、常见的修辞手法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四、古诗鉴赏常用术语1.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2.表现手法: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4.思想感情:迷恋、依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愤懑、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5.作用效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荡气回肠、妙笔生花、深刻有力等;6.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典雅隽永、质朴、平淡、飘逸、绚丽、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清丽婉约、气势豪放、沉郁顿挫等;7.名家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质朴平实屈原——典雅华美李商隐——含蓄隽永、清丽俊逸苏轼——气势豪放柳永——缠绵悱恻李清照——清新凄婉三曹——苍凉雄健孟浩然——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恬淡含蓄和气韵生动白居易——平白清新刘禹锡——清峻明朗杜牧——含蓄绰约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苍凉悲壮黄庭坚——流畅自然秦观——情真意切杨万里——新鲜活泼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沉郁豪放、气势雄壮……五、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1)揭露了统治者的荒废政事、奢侈荒淫、昏庸腐朽。

《过华清宫》(2)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

《春望》(3)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悯农》(4)抒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泊秦淮》《过零丁洋》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

《菩萨蛮》(5)年华消逝、报国无门的悲慨。

《破阵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思乡怀人(1)征人、迁客羁旅愁思。

《渔家傲》《苏幕遮》(2)游子思念亲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思妇闺中怀人。

《闺怨》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自在《归园田居》(2)昔盛今衰的感慨《乌衣巷》(3)年华易逝的伤感《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仕途失意的苦闷《琵琶行》(5)对美丽风光、美好事物的赞美《秋词》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恋《雨霖铃》(2)情深意重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习题真题解读高考说明例题:2011年北京高考《示秬秸》 2014年北京高考《奉陪司马韦曲》2015年北京高考《醉翁操》“63”试题:2016年北京高考《西村》 2017年北京高考《晓行巴蜀》示①秬秸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