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这首词的主题表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3.从背景切入。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例如: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6.从注释切入。注释是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例如: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百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人,主张改革。后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认为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也“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了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
1.从题目切入。“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题目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青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再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从艺术手法切入。诗歌是形象和抒情的艺术,而诗歌的形象和抒情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人情或披象入境。例如: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诗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写冰雪和桃李?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再如:
月夜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再如: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从关键词切入。这类关键词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另一类是讲究炼字炼意的关键词。这类词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知识精讲】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而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于是诗歌鉴赏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究其根源,是很多同学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去进行品读赏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指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从作者切入。诗言志,从作者人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蛩,蟋蟀。
有人评论岳飞的词说:“一种壮怀能蕴籍,请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理解。
8.从诗歌的结构切入。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例如:
春夜洛城闻笛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要求100字左右。
7.从前人评点切入。对诗歌进行评点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评点,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例如: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08.01.10
【考点解析】
《2008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卷):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