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博真题-RS

考博真题-RS

201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考题1.论述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原理。

大气对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影响有什么异同。

如何对不同波段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效应纠正。

2.论述利用热红外遥感监测干旱的原理与方法。

3.什么是定量遥感,论述定量遥感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遥感与GIS的关系。

4.论述GEOSS(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并选择某一应用领域,设计一个多源遥感综合监测应用系统框架(包括数据源,数据处理和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遥感应用流程等)2011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考题1.典型地物的特性,图像上的特点。

2.什么是辐射传输模型。

与定量遥感结合,怎么反演地表反照率、温度、土壤水分。

定量遥感与模型结合,怎么估算地表蒸散、净初级生产力。

3.用卫星遥感监测农作物大面积播种、长势、产量的途径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碳源、碳汇中的意义与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01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考题2009年考博真题地学分析1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的特点、区别等。

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影像的融合方法。

植被、岩石、土壤、水体在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图像上的特点。

2热红外遥感3结合土地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中的某一个设计一个遥感系统。

4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怎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局部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8.03遥感所-遥感地学分析原理(春季)一、遥感应用分析中往往需要地学信息的参与,试说明遥感与地学信息(专题图和专题数据)复合的基本方法?二、大气遥感基本原理,论述大气成分与大气温湿度遥感反演的基本算法,目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那些关键问题?三、论述GIS基本原理,任选一应用领域,说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四、分别说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与微波遥感的原理及其图像特征,如何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提高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的应用潜力。

2007年地学分析1,植被土壤岩石水体的波谱特性,及其在tm影像上的表现,2,植被归一化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叶面积指数,3,谈谈对遥感未来发展的认识,4,即将发射3颗小卫星,具体题目忘了,反正是有关微波遥感原理及图象特点,成像光谱仪原理,热红外成像方面的2004年地学分析1、比较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者的波段范围、成像原理、图像特征和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20)2、说明植被指数中各变量的意义,并分析影响植被指数不确定性的因素。

(25)3、举例说明非遥感信息在定量遥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等。

(25)4、说明MODIS卫星的波段设置、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并举一例子说明它的应用范围和方法。

(30)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二简答(40分)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三问答(40分)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二、简答题(共50分)1、简述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0分)2、列出中巴资源卫星及Landsat7各通道的波长范围。

(10分)3、简述SPOT5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

(15分)4、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如何准确匹配在一起?(15分)三、问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任选三题)1、叙述如何利用GIS技术获取航空遥感图像上的地理信息。

2、试述遥感图像辐射误差的原因与校正方法。

3、叙述Spot、landsat 和Noaa卫星的主要特点和适用领域。

4、说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关系。

复习总结中心投影:投影面是平面、投影中心S在有限远处的投影称作中心投影。

摄影照相机就是中心投影。

地面起伏引起投影误差;中心投影有两个问题:投影面P与地面E不平行也引起投影误差。

正射投影:投影面平行于地面、投影线垂直于地面(S于无穷远处)的投影。

实际上的正射投影——二次投影,即将起伏地面正射投影于一个基准平面上,再进行中心投影,且投影面与基准面平行。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散射和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波段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透过率很小或根本无法通过,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位置、范围及有效性取决于大气中主要吸收气体的吸收光谱。

目前在遥感中使用的一些大气窗口为:1.0.3~1.15μm:包括部分紫外光、全部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

其中:0.3~0.4μm:透过率约为70%0.4~0.7μm:透过率大于95%0.7~1.1μm:透过率约为80%2.1.4~1.9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在60%~95%之间,其中1.55~1.75μm通过率较高3.2.0~2.5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为80%4.3.5~5.0μm:中红外窗口,透过率为60%~70%5.8.0~14.0μm:热红外窗口,透过率为80%6.1.0~1.8 mm:微波窗口,透过率约为35~40%左右7.2.0~ 5.0 mm:微波窗口,透过率在50~70%之间8.8.0~1000 mm:微波窗口,透过率为100%地物反射波(光)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基尔霍夫定律:一个物体的波谱发射率等于它的波谱吸收率,即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发射体。

瑞利散射:由半径小于波长的1/10以下的微粒引起的散射叫瑞利散射(Reyleigh Scattering)漫反射: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

波粒二象性:电磁波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连续的波动性和不连续的粒子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依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即为电磁波谱。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地物波谱反射率随波长而改变的特性称之为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电磁辐射: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近代物理中,电磁波也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频率(f)×波长λ=光速(c)能量H=普朗克常数(h) *频率(f),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程辐射(Path radiance): 遥感传感器中接收到的入射光中,除了在视场内地表反射光和地面热辐射外,大气的散射与自身辐射的光也进入传感器,这部分的光能量称作程辐射。

程辐射是背景噪声的主要来源。

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 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or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型距离的度量。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间隔的大小。

即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辐射分辨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

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

空间分辨率增大,辐射分辨率降低。

辐射传输方程:是指辐射源经大气层到达传感器的过程中电磁波能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高光谱遥感:高分辨率遥感,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成象光谱仪:通常的的多波段扫描仪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几个到十几个波段.对遥感而言,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即波谱取样点越多,愈接近连续波谱曲线,因此可以使得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也能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象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监督分类的思想是:首先根据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的样本(称为训练样本)的观测值确定判别函数中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

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在没有类别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将所有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类别的方法称之为非监督分类,也称聚类(clustering)。

最大似然分类:是经常使用的监督分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求出每个象素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把该象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图像增强: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含有大量地物特征信息,在图像上这些地物特征信息以灰度形式表现出来,当地物特征间表现的灰度很小时,目视判读就无法辨认,而图像增强的方法可以突出显示这种微小灰度差的地物特征,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视觉效果,以提高目视判读能力,它也是计算机自动分类的一种预处理方法。

图像增强的实质时增强感兴趣地物和周围地物图像间的反差。

图像增强的方法分为光学增强和数字增强方法两种。

混合像元:遥感图像像元记录的是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内的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

如果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包含了多类不同性质的目标,则该像元记录的是多类不同性质的地面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这样的像元称为混合像元。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和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称为遥感平台,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大气纠正:太阳光在到达地面目标之前,大气会对其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

同样,来自目标地物的反射光和散射光在到达传感器之前也会被吸收和散射。

入射到传感器的电磁波能量除了地物本身的辐射以外还有大气引起的散射光,消除这些影响的处理过程称为大气校正。

校正的方法有:利用辐射方程进行大气校正;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密度分割:在一张黑白遥感图像上,随地物的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强度的不同将有所不同的密度分布.如果在图像的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之间,人为地分成许多区间,并且将某一区间用同一种密度或同一种颜色表示,不同区间则用不同密度或不同颜色表示,我们称之为密度分割.中心投影:地物任一点A 与空间固定点S 的连线被某一平面p 截获,其交点 a 即称为A 在平面p 上的投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