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变化篇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于2011年正式印发(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修订《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有利于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增强《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

在修改中,注重继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整体结构;注重在改进中适当增加案例、规范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修改实施建议、推敲文字表述。

《课程标准》含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一、前言变化前言包含引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

在引子中更简洁、明确地叙述了物理学是什么(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等。

在课程性质中,更加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其它内容仅做文字小调整。

二、课程目标变化课程目标含总目标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分维度目标。

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6-5);“过程与方法”分目标,从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达成及研究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6-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做了文字推敲(7-5)。

三、课程内容变化1.科学探究新课标把原课标“科学探究”前言的第1、2自然段合并为一个自然段,从三个维度概述科学探究的目的,使前言更加精炼、明确。

“科学探究各要素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做了微调,少量文字修改。

2.科学内容新课标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

具体修改:三级主题由68调整为63个,样例由63调整为50个,活动建议由42调整为45个。

三级主题条目内容修改有如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课标中的条目,新课标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

如,删去原课标中的“认识”、“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以便明确要求,便于评价。

另外,对一些条目的行为动词做了调整。

如原课标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课标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在原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新课标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便于教学,也便于评价。

如原课标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这不仅增加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3)适当删减或整合内容条目新课标删去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的条目,适当减少内容。

如“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在化学学科已有类似条目,故删去,再如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有关内容。

另外,整合部分条目。

如将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合并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而原来相关的三个条目则作为例子列入。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4)适当增加条目,以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新课标适当增加条目,弥补个别遗漏。

如增加了“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这是因为通过调查得知,此条目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皆未明确要求;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此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中学生掌握该概念不难。

适当增加个别条目,以便明确要求。

如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进一步明确串、并联中仅要求了电流、电压,未要求电阻,避免老师盲目拔高。

适当增加一些强调探究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条目。

如“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等等。

三级主题条目对照:主题一:物质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三:能量三级主题条目分解:(一)总体情况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

共有133(134)个知识点。

其中:了解水平有92(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0(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7(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10(9)个知识点;还有14(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或认同思想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解释、理解、计算。

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技能性目标指独立操作,行为动词是: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分三个层次:经历(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认同(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养成)了解: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

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92)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6.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7.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8.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9.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10.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1.知道质量的含义。

12.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15.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6.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7.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18.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19.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20.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21.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1.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知道机械运动。

4.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5.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6.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7.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8.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攘力。

9.用示意图描述力。

10.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1.知道简单机械。

1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13.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6.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7.知道阿基米德原理,18.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9.了解乐音的特性。

20.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21.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2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23.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4.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6.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8.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29.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30.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1.知道地磁场。

3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33.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35.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7.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8.知道电磁波。

39.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0.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5.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6.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7.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8.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9.知道机械效率。

10.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1.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12.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了解内能和热量。

1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15.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