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一、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育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与否与儿童心理发育密切相关。
(一)脑发育的可塑性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各系统中居领先地位。
生后前3年,尤其第1年特别迅速。
新生儿出生时脑重约390g,只有成人的1/3;9个月时约660g,较新生儿期增加一倍;3岁小儿脑重达900~1000g,为成人脑重的2/3;6~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的90%。
儿童出生时大脑神经细胞数目已基本与成人相同(约1000亿),但细胞分化还在继续。
3岁时大脑皮质6层结构才基本完成,8岁已接近成人。
脊髓在胚胎时期即已开始发育,出生时形态结构已较完善,2岁时与成人近似。
可见,儿童早期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
(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大脑发育并非随婴儿年龄增长而自然成熟,除新陈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外,重要的是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
外界刺激愈频繁,愈强烈,则脑细胞发育速度就愈快。
即在外界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刺激过程中,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应抓紧3岁以前的关键年龄段对小儿进行早期教养。
二、运动语言行为发育(一)运动发育儿童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脑的形态及功能有关,此外尚与脊髓及肌肉的功能有关。
运动发育是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运动发育又能促进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
1.运动发育的规律儿童运动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展还遵循着一些规律:(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不精确的,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2)从上到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自头端向足端进行。
(3)从近到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然后逐渐向肢体远端发展。
(4)先正后反:即儿童正面的动作先于反面的动作。
2.大运动发育程序儿童的姿势或全身的活动称之为大运动,其主要发育程序为:2个月俯卧抬头,4个月竖头稳定,6~7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行,12~15个月独走稳,2岁会跑、会双脚跳,4岁独脚跳。
3.精细动作发育程序儿童手和手指的运动和手眼协调操作物体的能力称之为精细动作。
其发育程序为:6个月伸手够抓面前的玩具,8个月会双手传递,10个月能用拇指、示指对指取小物品。
2岁叠6~7块积木,能一页一页地翻书,3岁叠10块积木,会穿珠子。
(二)语言发育语言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交往、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
任何一项功能的异常均可出现语言障碍。
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述三个方面。
1岁以前儿童主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听懂几样物品的名称,会招手“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
以后开始学说话,1岁时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2岁说短句子,会用代词“我”,3岁会说歌谣、识性别。
三、心理发展(一)感知觉感知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
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1.视感知视觉刺激在儿童和他的环境联系中提供着重要的信息,尤其婴儿期发育迅速。
2个月婴儿目光能跟随移动的物体90°,4个月跟随180°,6个月能跟随落地的物体。
2.听感知 1个月的婴儿对铃声有反应,3~4个月时头能转向声源,8~9个月可迅速寻找声源。
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dB。
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dB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dB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dB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dB以上为极重度听觉障碍。
3.触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皮肤感觉的灵敏度和定位能力逐步提高,同时手部皮肤在感知周围物体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3岁儿童已能辨别各种物体软硬、冷热等属性,5~6岁能区别相同体积而重量不同的两个物品。
(二)注意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当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这就是注意。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孤立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2.分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3.发展特点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还是无意注意,具有无目的、无预见的性质,其注意仍是客观事物的鲜明性、情绪性和强烈程度等特点所决定。
3岁以后才逐渐发展形成有意注意。
注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2个月的婴儿仅为无条件的定向反射,3~4个月则能较长时间注意一个新鲜事物;6~7个月对鲜艳的物体和声响产生定向反应,会准确地转头寻找;之后到1岁,注意时间延长,并会用手触摸注意的物品,尤其是注意感兴趣的事情;1~2岁的儿童,不仅能注意当前感知的事物,还能注意成人语言所描述的事情;至3岁,儿童的注意进一步发展,能倾听故事、歌谣。
学龄前儿童开始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学龄初期的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20分钟左右,10~12岁左右可达25~30分钟。
(三)记忆1.定义记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原来感知过的事物在眼前重新出现,而且觉得确实感知过,即称为再认;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却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即为回忆。
2.发展特点儿童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记忆能力也随着初步发展起来。
婴幼儿的记忆首先出现再认。
5~6个月的婴儿再认妈妈,从复杂的背景中分辨出妈妈的脸,但此时再认的保持时间很短,如果离开妈妈一段时间后,婴儿就不认得妈妈了。
1岁的婴儿能再认10天前的事,并开始出现回忆。
3岁的儿童可再认几个月以前的事,回忆可保持几周。
而4岁的儿童即可再认1年前的事,回忆可保持几个月。
一般来说,人不能回忆3岁以前的事情。
3.婴幼儿记忆的特点①记忆时间短,仅可保持几天至几星期;②记忆的内容少,限于经常接触的熟悉的事物;③记忆内容多带有情绪色彩,对快乐或恐惧的事情比较容易;④记忆的无意性很大,记忆过程缺乏明确的记忆目的,主要凭兴趣进行。
随着他们的探索行动,感兴趣的就记住了,不感兴趣的则不屑一顾;⑤记忆中喜欢背诵,但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远比不理解的机械背诵效果好;⑥记忆的精确性尚差,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
(四)思维1.定义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婴幼儿期是人的思维发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2.分类①感知动作思维:就是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思维在动作中进行,与行动分不开。
②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依靠表象、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③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儿童在知识经验范围之内进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即依靠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3.发展特点 2~3岁儿童开始产生思维的低级形式一感知动作思维;儿童从3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起来,具体形象思维是在感知动作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感知动作思维使儿童积累了最初的一批事物的表象,为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在整个学龄前期的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出现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逻辑思维,5~7岁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已经有这种思维的萌芽,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其中词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年长儿在进行思维时,三种思维往往相互联系,通常不会是单纯地利用某一种思维形式。
(五)想象1.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与回忆不同,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再现,而想象则是人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调节在头脑中形成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2.发展特点 1岁以前的婴儿没有想象,1~3岁开始有想象的萌芽。
进入学龄前期的儿童想象要丰富得多,从日常生活的人和玩具逐渐扩大到社会环境,甚至宇宙。
不仅想象的对象广了,想象的内容变得完整、细致和系统,并且加入很多创造性成分。
3.学龄前儿童想象特点学龄前儿童的想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①想象的主体易变化,画画时一会儿画小人,一会儿画飞机;②想象有时与现实分不清,经常将童话里的事情当成真实的;③想象具有夸大性,如儿童都喜欢听拔萝卜等夸张性强的故事;④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常常没有预定的目的,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质。
(六)意志1.定义意志是指人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期的任务和心理的过程,意志是人的心理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2.意志过程基本特征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②意志行动体现在克服困难之中;③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的。
三个基本特征互相关联,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发展特点新生儿没有意志,1~2岁的儿童才出现意志的萌芽表现。
2岁儿童在成人语言的指导下能调节自己的行动,学会控制自己。
3岁时,儿童的各种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逐步明显起来,意志行动开始发展,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来,独立性增强。
以后儿童开始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别人和自己提出的目的,不仅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而且也逐步掌握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
然而这个年龄的儿童消极的意志品质,如顽固性、冲动性和依赖性也会出现。
四、儿童心理测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对这些能力及特征的检查统称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即用一定的实验手段,用量化的方法,观察人的心理发育。
测验所采用的表格叫做量表。
(一)心理测验的目的心理测定的目的在于评价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并为智力低下、情绪紊乱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一次性评定难以准确地判断将来,主要用于评价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适宜的干预。
(二)心理测验分类1.按测验性质分类(1)言语测验:测验者以语言提出问题或指令,受试者用言语作出反应。
大部分心理测验均属于此类。
(2)操作测验:测验者以操作或言语提出问题或指令,受试者用操作作出反应,所以也称作操作测验。
(3)言语与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测验方法和内容。
2.按测验形式分类(1)个别测验:在每次测验中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心理诊断测验中常用的形式。
(2)团体测验:可有一个或多个评估者对数量较多的被评估者,用于广泛心理健康调查。
(三)儿童常用心理测验方法1.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目的: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发育上有问题的儿童,以便早期矫治;②评价儿童智力低下的程度;③对一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是否伴有心理发育异常提供依据;④在治疗疾病或智力发育干预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价;⑤为科研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手段。
智力测验通常按测验性质分为筛查性测验与诊断性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