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一、赵国之强盛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
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
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
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
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
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二、长平之战前奏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秦国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与军事宿敌。
秦国不会看着他的对手一步步的壮大从而威胁自身地位,必然会伺机削弱并沉重的打击赵国。
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交锋是越演越烈。
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
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与赵国大臣蔺相如而对其无可奈何,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轻起战端,迫不得已。
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针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
野王投降秦国。
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
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
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
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受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其时,上党部分土地已被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王龁与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其坚固堡垒。
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
再战,败,坚守百里石长城。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
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受挫,约战,赵拒不出战。
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的攻势。
三、长平之战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
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
于是赵王强行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替代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替廉颇主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仓东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
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
秦军诈败,引诱赵军深入。
赵括不知中计,不断追击,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
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汉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
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
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
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压缩在了一片低凹的山谷之中。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
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
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
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
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国不愿救赵。
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秦国全力派兵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
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
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
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然而却趁降军不备,将其全部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六国。
赵国实力大衰。
四、邯郸之战秦虽然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秦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
且士卒连年征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
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随时都有可能叛乱。
韩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是故秦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
然而,赵在割地上却分歧扩大。
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
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赵的战争准备可以说做到了极,赵国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其他小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
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老弱。
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一二万人,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
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他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向魏楚等国求援。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
七、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
次年十月秦围邯郸。
在秦昭襄王的不断催促下,到五十年正月,五大夫王陵已经向邯郸发动了三次,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
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再次败秦。
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
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
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
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
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平原君在宾馆里接受了一位官员的孩子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招募勇士,用重金招集三千敢死勇士,这三千人在李同的带领下,杀出邯郸,冲向秦军,秦军一下子因为这三千人,后退三十里,为处在生死存亡的赵国赢得了时间,更为春申君、信陵君的部队赢得了时间。
至十二月初,终于,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与赵军里应外合,败退秦军。
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的失败后,部队兵员损失四十多万。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直到公元前229年,赵为秦所灭。
五、后记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而农业并未得到大力发展。
这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
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
虽然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
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
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目光短浅、优柔寡断有关。
从秦伐魏,到上党归赵,最后到长平之战结束,期间不过短短二年。
在赵国接受上党归降时,对秦国可能的攻击,并未做出有效的准备;而廉颇主帅期间,并未做出完备的战略规划,与赵王的沟通也不是很好;赵王的临阵换将,以及赵括在军情不明的情况下主动出击等等都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
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
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而尽,不得不令人惊奇。
赵国军队包括秦军军队的强大,说明了很多问题。
首先,一支军队要有传统,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可人为制造。
其次,国家应意识到战争,是一国做任何事都应考虑的问题。
部队的临战意识要强。
再次,军队要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最起码不能压制,老气横秋的话就完了。
赵卒临战勇不畏危是靠传统,秦卒好战乐杀是靠利诱。
社会对军人的评价体系和国家军人的奖励晋级体系是很重要的。
前者简单说是军人的地位,及独特身份的社会尊敬程度,后者是部队自身对军人的激励体系。
而反观宋朝,对军人的侮辱性待遇(刺字等),对武将的轻视等很难保证部队的战斗,仅从此处看,就不难理解宋何以败亡了(当然,宋亡的原因有很多)。
参考文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