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
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如小说《离婚》中的张大哥就始终相信,“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
另外,缺乏时间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
如《二马》中的老马,到了英国伦敦那样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那里的“第一个闲人”。
此外,老舍还塑造了一类热衷于追新逐异、以模仿西方文明末流为时尚的年轻“新派”北京市民,对他们的浅薄、不学无术充满讽刺和厌恶。
2、对于北京“官样”文化传统的表现。
在漫长的都市化过程中,北京形成的是迥异于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官样”文化特征。
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官”的极度崇拜和狂热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中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
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不惜充当汉奸,而他们的长辈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官位面前,几乎所有的是非良善原则全都消失了。
这种“官样”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对于烦琐的封建礼仪的陶醉,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正义观念和民族气节。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马上就要当亡国奴了,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生日;《离婚》中的张大哥,养成了一套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琐
碎无聊的人际关系中丢失了起码的自我。
3、对北京方言的运用以及幽默的语言风格。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还离不开他对北京方言的娴熟运用和提炼升华。
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既俗白易懂,更有着凝练生动、纯净明快、雍容警慧的特点。
而这种“京味”又与他那独特的幽默连在一起。
在老舍看来,广义的幽默是一种智慧,更多地来源于理性参照下的一种豁达和从容,一种自信、宽容与同情的人生态度。
因此,老舍的幽默的间或有些讽刺,但他是温厚的,充满善意的微笑,带着同情和怜悯,又包含着几许辛酸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