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收留了 大批杰出的数(科)学家(仅德、奥两 国移居世界各地 2 000 名科学家中,就 有大部分到美国. 据统计,当代美国将近半数的优秀科学 家实际上是外国人),从而使美国整个 数学面貌发生了巨变,并从此居世界数 学中心的地位. 美国数学的胜利,是夺取人才的胜利. 实 行开明的人才政策,善于汇集人才—这就 是美国一跃而为世界数学魁首的“奥 46 秘”.
菲尔兹(加, 1863-1932)
6
数学奖
菲尔兹奖(1936- )
菲尔兹奖章 (正面-阿基米德头像 超越人类极限, 做宇宙 主人)
菲尔兹奖章 (反面-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为知识作 出新的贡献而自豪 )
7
菲尔兹奖章
正面--阿基米德头像超越人类极 限,做宇宙主人。 反面-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为知 识作出新的贡而自豪。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1
一、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是世界各国数学 家的盛大集会,自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 举行第一届会议以来,到 2010 年为止已 经是第二十六届了. 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它每四年召开 一次. 它对促进世界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 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菲尔兹奖
33
1855 年,狄里克雷接替了高斯在哥 廷根的工作后,创建了以他和黎曼 等人为首的哥廷根学派. 同时,魏尔斯特拉斯、库莫尔、克 罗内克“三巨头”也把许多有才能 的学生吸引到柏林大学,形成了柏 林学派.
34
狄里克雷、黎曼
35
康托尔、雅可比
36
魏尔斯特拉斯 、戴德金
37
克罗内克、库莫尔
38
柏林学派于 19 世纪末因“三巨头” 逝世而瓦解之后,哥廷根学派在黎 曼领导下日益繁荣兴旺. 20 世纪初,大数学家克莱菌、希尔伯 特、闵可夫斯基主持哥廷根工作,聚 集了像韦尔、诺特、阿廷、龙格、 海林格、哥朗、西格尔、托普利兹、 施密特、哈塞等一批蜚声数坛的大 数学家,以及象普朗克、玻恩、薛定 谔、海森堡这样一批大物理学家.
51
苏联数学学会
1724年圣彼得堡科学院成立; 伯努利·尼克拉Ⅱ、伯努利·丹尼尔、欧拉曾 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 19世纪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代表人物:罗 巴切夫斯基 、切比雪夫.
52
圣彼得堡科学院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数 学家:柯瓦夫斯卡娅。 在19世纪的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成就几乎 覆盖了数学的所有科目:
5
数学奖
菲尔兹奖(1936- )
1924年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 1924年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 1932年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通过 1932年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通过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 1974年温哥华国际数学家大会规定 1974年温哥华国际数学家大会规定 只授予40 40岁以下的数学家 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
28
二、哥廷根的兴衰与美国的胜利 20 世纪初,德国数学发展到鼎 盛时期,哥廷根(Gottingen) 大学成了举世瞩目的数学中心和 数学家摇篮.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 数学的中心还在法国巴黎.
29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拿破仑三世 的反动统治,法国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导致了数学及整个科学的跌 落. 而普法战争后,德国获得统一,促 进了数学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兴盛 时期. 19世纪初,年轻的数学家高斯 开辟了世界数学的新纪元.
44
由于德、波、匈、奥(地利)、法 国一大批卓越的数学家以及其他科 学家纷纷流亡美国,使美国迅速成 为战后的数学强国和世界数学中心. 这批数学家成了美国数学的中坚, 例如柯朗把建设哥廷根数学研究所 的经验带到美国,组建了第一流的纽 约大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在研究空 气动力学和激波中做出了重大成就.
45
30
高斯
31
高斯
1777—1855,生于不伦瑞克,卒于哥廷 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 学家、大地测量学家。 幼时家境贫困,但聪敏异常,受一贵族 资助才进学校受教育。 他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并被誉为历史上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 欧拉同享盛名。
32
由高斯、雅可比、狄里克雷、黎曼、 戴德金、康托尔、克罗内克、魏尔 斯特拉斯、库莫尔等所做出的一系 列卓越的开创性工作,使德国数学 取代了法国数学的主导作用和中心 地位.
26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伴随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数学 的中心也已几度转移,世界数学 的主流也已几经变幻.
27
从近代、现代数学发展的主线—— 德、法、美、波兰、苏联等国数学 发展兴衰交替、此起彼落的变迁中, 我们可看到数学这块领地与整个国 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共命运、 同盛衰。 它需要学术研究上指导思想正确, 方向、方法对头,更需要一个自由、 和谐的学术环境。
波兰数学的中兴
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默默无闻的波兰数学异军 突起,独树一帜,在点集拓扑学和 泛函分析方面跃居世界主导地位, 创造了震惊国际数学界的成就.
47
波兰数学中兴的经验主要有两条: 一是自觉地、有计划地形成学派; 二是发扬了高度的独创精神,敢于 自成体系跻身于世界数学研究中心 之林.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数学奖 之一是 ICM 颁发的菲尔兹奖,菲 尔兹奖授予四十岁以下的有卓越 成就的中青年数学家.
3
从 1936 年在挪威举行第十届 ICM 会议颁发首届菲尔兹奖起, 至 2006年已有 48人获得此奖。 美籍华人丘成桐、陶哲轩分别于 1983 、2006年荣获菲尔兹奖。
4
丘成桐、陶哲轩
53
学科
代表人物
数论 叶戈罗夫 鲁金 拓扑学 亚历山大紧夫 多里 松 麻特里亚金 解析数论 维诺格拉多夫 概率与随机产生 柯尔莫哥洛夫 泛函分析 孟尔范德 微分方程 彼德罗夫斯基 线性规划 康托洛维奇 196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54
布尔巴基学派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20 世纪 30 年代,一个以布尔巴基 (Bourbaki)为笔名的青年数学家集团 诞生在法国巴黎,在沉闷的法兰西数学 界掀起了波澜. 这批年轻的开拓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 下成长壮大,并以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做 出了用数学结构的观念和公理化方法整 理、概括全部现代数学这一庄严选择.
19
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 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 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 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 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20
2010年1月31日晚,华裔数学家丘成 桐收到以色列教育部部长兼沃尔夫基金 会理事长Gideon 亲笔签名的信,通知他 获得了2010年的沃尔夫数学奖,原因是 他“在几何分析方面的贡献已对几何和 物理的许多领域产生深远而引人瞩目的 影响”。
41
韦依、诺伊曼、豪斯多夫
42
美国的数学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远不如欧洲大陆,每年都有一大 批学生留学哥廷根和巴黎. 1862—1934年间,美国有114名数 学博士,其中就有34名留学于哥廷 根,18名留学于莱比锡和慕尼黑.
43
当然,出现在美国本土的具有第一 流水平的数学家也有一些,早期的 如吉布斯奠基向量分析和统计力学, G·伯克霍夫建立了微分方程定性理 论方面的动力系统理论和抽象代数 学的格论,系统地论述了各态历经 理论.
57
但至今还看不出它有任何解体的迹 象. 每年三次的“布尔巴基讨论班” 照样在庞加莱学院举行,它也许是 当今世界上惟一讨论当代数学重要 进展的讨论班,许多国内外学者慕 名而来.
58
嘉当
嘉当( 嘉当(1869年—1951年)法国数学家, 年 年 法国数学家, 法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对近代数学的发展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流形上的分析是当 今极为活跃的数学分支, 今极为活跃的数学分支,嘉当可以称得 上是该分支的重要缔造者, 上是该分支的重要缔造者,二十世纪最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嘉当1869年4月9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嘉当 年 月 日生于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小村 庄里。 庄里。
55
“布尔巴基运动”曾席卷法国,风靡 欧美,历几十年而不衰,不仅复兴 了法国数学,使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对整 个现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6
布尔巴基的早期成员魏依、勒瑞和 H·嘉当则分别荣获第二、三届国际沃尔夫 奖. 20世纪70年代分析数学、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的重大发展和“构造主义”的 再度新生,促使数学的发展由布尔巴基 所指引的抽象的、结构主义的道路转向 具体的、构造主义的、与计算机相结合 的道路,从而结束了布尔巴基学派的黄 金时代.
11
继1983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 第二位华人。 其于199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 位后任教于UCLA,24岁时便被UCLA 聘为正教授。
12
沃尔夫奖
另一个声誉日隆的是沃尔夫奖,获 奖者有极佳的学术水准,使得此项 奖被公认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而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 教授分别于 1983 年、2010年得此 奖。
24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1969 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 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陈省身教授所 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25
在陈省身指导下,1971年获博士学 位。 后在斯托尼布鲁克的纽约州立大学、 斯坦福大学等校任教,并为普林斯 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现在圣地 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21
丘成桐已经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 奖、克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 奖. 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 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 涅。
22
丘成桐
23
丘成桐 中国现代数学家。原籍广东 省梅州蕉岭县,汉族客家人。 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后全 家移居香港。 早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克服种 种困难供其上学。在香港培正中学 就读时勤奋钻研数学,成绩优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