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之我见

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之我见

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我见
一、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一般趋势
世界的经济中心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一直立足于英国,二战后又转移到美国。

现在,世界经济中心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向。

世界经济中心在它多次的转移过程中,必然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因素、条件和基础,这些就构成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一般趋势。

大约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性地位。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1)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50%;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32%,采煤占世界的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

这三种产品的产量几乎为当时的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

(2)1870 年英国的商船吨位占世界第一,且超过了当时的荷、法、美、德、俄等商商船吨位的总和;(3)英国当时的海外投资和贸易额均为世界第一,英镑成为最坚挺的世界货币。

英国还是世界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4)从19世纪始,英国加强一对亚洲、非、拉和大洋洲的殖民地侵略,殖民地面积1820年为1130万平方公里,1850年2000万平方公里;1876年达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25190万。

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

后来美国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地之一,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世界经济中心向美国转移这一历史进程。

在各大国当中,只有美国没有因战争而变穷,而是变得更富了,富多了。

战争结束时,
华盛顿有黄金储备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储备330亿美元的2/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正式取代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另外世界制造业生产的一半以上都发生在美国,产量占世界上所有各类产品总和的1/3。

这也显然使美国在战争结束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由于美国造船设备的大规模的发展,现在世界船舶供应总量的一半由它生产。

美国取代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是靠强大的制造能力、运输能力、和贸易能力以及金融地位等。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崛起是迅速的崛起、全面的崛起、全方位崛起,具体来说:(1)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综合国力国家,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由1980年的5倍减少到2010年的2.5倍。

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使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在综合国力和各类战略性资源方面的相对差距;(2)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

按实际购买力平均价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1978年以后中国人均GDP占世界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5%上升为2000年的12.5%。

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左右,将建成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

目前,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发电机、汽车等少量工业产品除外)已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75年的3.4%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21.5%,已经大大超过美国(为17.1%):(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国。

按实际购买平均价计算,中国国内投资额占世
界总量比重由1980年的4.4%上升为2000年的18.2%已经超过美国(为16.2%)。

(5)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

2003年外贸额超过8500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4382亿美元,接近与美国1992年的出口额(4480亿美元),而1978年中国出口额为97.5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期的出口额(1950~1955年为90亿~110亿美元)。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10%的以上;(6)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积极迈出国际步伐。

根据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基本条件。

世界经济格局的转移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新的产业的出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想成为一个新的是世界经济格局中心必然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人口和地理的基础。

庞大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是一个国家的内需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次经济格局的产生都包含着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广袤的领土面积,例如英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心时,其殖民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十分庞大;美国作为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心,拥有约9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三亿多,靠着国内强劲的内需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第二,足够的经济总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
至2010年的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第三,能够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技术革命。

目前,世界上公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奠定了英国成为了从18世纪开始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心。

第二次从美国、德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心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第三次发生在美国IT技术革命,使美国保有世界经济格局中心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能够成为新兴世界经济格局中心,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机会。

目前,我国两个条件已经符合,但在技术方面我国仍需要和美国竞争。

二、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现实条件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但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这不仅因为中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中国自身也有了一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和条件,然而要使中国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还应在许多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1)中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物经济体和制造业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中国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上升,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中国各类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同程度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绝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现代化模式,必须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
源,有效利用、节约利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大力引进和开发知识资源。

中国需要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

(2) 技术创新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极为关键的因素。

目前,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主要只是在某些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具有优势。

对制造业发展而言,产量只反映制造业的规模,而技术才决定着制造业的内在生命力。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就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自己的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

美国在目前的新技术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如果能够早于美国先找到或先发明新的技术,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无疑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有日韩的竹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海“海权”之争等,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营造与塑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进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4)中国不可能像过去的工业化国家那样通过战争和资源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只能从中国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之中寻找出路。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
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