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
场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场景存在的方式和种类,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如下六种:
1)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
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
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
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
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
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
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现代电影中,电影场景的构成有如下的几种特点:
1)影片的银幕空间是由多种类型的场景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组成的。
2)同一场景内,可以开展和表现一场戏,也可以开展、表现多场戏。
3)一场戏可以在一组场景或多组场景中展开。
4)影片中的场景的视觉效果,参与影片的叙事和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5)场景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6)影片的构成上,场景交替变化、交替运用越来越频繁。
7)刀特技合成,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广泛。
8)影片中的场景在视觉造型和视觉风格上越来越影响和决定影片的风格。
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对话的构成与处理。
场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操场(街道、河边、厨房、卫生间、车内。
影片中的场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
一幢郊区的别墅,严格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室内的戏和室外的戏,我们在拍摄和表述上往往又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电影场景其次有一个时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这个场景所表达的叙事、动作的时间关系。
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就影片叙事而言,换镜头就是隔时间;换场景就是换时间Z换场景就是换空间。
通过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利用、排列、构成,会影响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场景的选择和具体的运用,在宏观上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
我们常常讲: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
内景利于影片的光线运用;实景利于
影片的空间表达。
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电影中外景的出,现,无论场次的长短、多少,都会在影片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规模。
感觉和效果。
而在内景的拍摄中,我们会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感
觉,显得影片空间变化较多,但不完整。
3)场景制约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外景的应用,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有环境依据,使人物在叙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内景的应用,优化了摄影的造型
元素,在视觉上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人物的“戏”的表现。
4)场景关系影片的影调构成:由于影片中场景的有意识、无意识的变化,影片中的地调关系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构成影片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的初调效果。
5)场是决定一段叙事情节的完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晰、明确地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也可以仅仅是表达叙事情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场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
一场戏,是一个表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实际增节的称呼,更是一个独立的事件的表达方式。
实际增况往往是;一场戏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几个场景中完成。
由于电厂中场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在选择场景的时候要特别地道憧和准确。
根据我们对现代电影的分析,电影中的场景构成方式越来越灵活,场景的数量越来越丰富,这样,有利于影片的叙事,有利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影片的风格表达。
因此,电影场景的运用规律是我们要进行细化分析的东西。
影调
影调——是电影画面色彩关系与黑、白、灰关系的一种视觉感觉和整体的效果。
影调的概念,是一个电影摄影中的技术问题。
有人会在影片分析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影片的影调效果,对于我们的常规电影分析有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有艺术上的意义?
而我们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有这样一种切身的体会,影片摄影控制和最终的效果,在影片摄影的局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影片摄影的整体创作上是一个艺术问题。
影片的影调,是影片总体视觉风格的表现形式。
影片的影调,表面上是影片的整体明暗关系,最终反映出来的是影片的视觉形象风格的整体感觉和影调的整感觉。
影调在影片中的整体控制、一场戏中的控制、一个镜头中的控制,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胶片类型的选择;有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有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有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有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有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
影调的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实际上是摄影师对场景中各种亮度关系的分配。
而影片中各种影调的处理,完全是导演、摄影师根据影片的内容与影片的风格来决定的。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影调关系控制的很暗,大部分的景物控制在胶片低密度部分,形成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
影片《花样年华》中,叙事的要求和大部分的场景
是夜晚,使得影片本身更加伤感和充满了怀旧、悲剧的色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的高亮度部分有意识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感觉,形成一种有目的的局部过度的感觉。
影片《阮玲玉》中,部分场景和镜头的画面局部,有意识
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发毛感觉,而大部分的景物又不是很暗。
很黑,画面的效果很温馨,充满了诗意的效果,为影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影调控制成一种统一的效果,形成影片的整体画面形式。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现代时空的黑白部分,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而影片过去时空的色彩部分,也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
使影片在影调的整体控制上也十分温馨。
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追求,为影片的精神塑造、情感塑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