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因为()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由中国共产党执政D.由各党联合执政3.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
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5.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说“人民迫切需要实行普选,好把他们自己所真正满意的和认为必要的人选举出来,代表自己去参加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人民的普选愿望初步实现是在()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66年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7.下面是1954年北京某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8.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C.共同发展D.团结互助9.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是党和政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的重要体现B.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C.这一制度开始实行于1949年D.这一制度在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0.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
这体现了()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材料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3)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4)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2分)12.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我党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试行条例》(草案)。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条例》(草案)征询意见的调查提纲。
这是建国后我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8月22日,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
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
——《我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材料二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请回答:(1)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从材料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员上看,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我国发挥了怎样的重大历史作用?【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案:A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由各党各派组成的政府,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但当时并没有照搬西方三权分立体制,C项不等于民主;D项不准确,联合政府不是联合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答案:A3.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B4.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规定充分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
这一原则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
答案:B5.解析: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人民普选代表参加人大,时间应该为1954年,虽然《共同纲领》中规定人民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是当时并没有实现,后来随着时机的成熟,1954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一愿望得以初步实现。
答案:B6.解析: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答案:C能力提升7.解析:由材料可知,北京某区的代表来自很多阶层、部门,A项错误,排除;B、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为C。
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
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是我国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政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在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C项中时间开始于1949年是不对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说明当时我党已经开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
答案:C10.答案:C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理解能力。
第(1)题,阅读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第(2)题民国政府时期实行民主共和制,但由于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配合,所以没“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第(3)题三幅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的政党制度,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第(4)题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1)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高峰。
(2)民主共和制。
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4)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2.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不可能规定具体实施的详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制定,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详细办法,使制度的实施有章可循,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细则。
(2)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领导作用,他们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既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又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