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1《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四年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
制订时间:2014年2月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概况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它在传授电工电子技术方面基本知识的同时,,更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过程,同时使学生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的职业素养。

2. 课程目标
知识:
1、认识常用的电工和电子元件和电路符号、电路图等。

2、知道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定律,并会用来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3、知道电路的基本电学量,并会运用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定律计算电路的基本电学量。

技能:
1、能识别、测试电子元器件
2、会使用常用电子仪表与仪器
3、能进行简单仪表的装接
4、能进行简单电路的装接
5、能装接调试模拟电路
6、能装接调试数字电路
态度:
1、树立安全用电、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

2、具备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课程内容及要求
4. 课程教学设计
5.教学建议
5.1教学资源
实验条件:电工电子实验台、电工电子常用仪表(2人1台,共25台)、教材选用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或选用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路,并以此为主线设计教材的组织结构,教材内容的顺序和层次应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

2.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或选用,应以活动设计或典型案例为纲,辅之以必要、够用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体会理论知识的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通用性,活动设计应体现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3.由于本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所以教材内容也应融合“计算机应用”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

4.教材内容在满足现有生产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拓展,主要是能体现本行业和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使教材更符合现代生产企业的发展需要。

5.教材应以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为本,文字通俗,表达清晰,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力求易学、易懂、易操作,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6.选用教材参考:
(1)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杜德昌主编
(2)复旦大学出版社《电子工艺技术》俞雅珍主编。

5.2师资配备
任课教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任课教师具备相关行业的技能证书。

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5.3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以实际电工电子电路为基础开展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本课程的15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项目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训现场开展情景教学,学生随着教师倡导的学习氛围不断参与并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有提问有解答,有观察有思考,突现教与学的互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深化理论知识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职业能力资格考核科目,加强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手段上,运用挂图、影映资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及仿真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工电子电路的分析和工作原理,熟悉电工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操作规范和技术要领。

(5)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开阔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视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将这些闪光点结合于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职业选择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使这一宗旨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5.4.媒体应用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有效地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路教学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及各类电子论坛和专业网站信息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以新型、透彻、直白、动感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同时,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切磋,扩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这既利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又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6.教学评价
(1)由于本课程教学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同时开展互动式教学。

教学效果应体现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应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际效果、学生反馈及取证等方面综合评定,对学生应从参与程度、态度、能力、过程进行考核评定,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学习过程。

(2)教师应多层次多方面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定,主要有:课堂提问、学生作业、资料查阅收集、实验、考试考查等,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力求完整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

(3)应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努力的、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赞赏和更高的评价。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