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中学英语教学法真题(08.7)

广东中学英语教学法真题(08.7)

2008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学英语教学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1.第二语言习得了理论中对待语言输入有三种观点。

其中强调外部条件,视语言为一种人类行为,并认为语言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习惯养成而获得的观点属于()A、先天论B、行为主义(P223)C、相互作用D、发生认识论2、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结合一定的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义,那么,根据卡南尔和斯温纳(Canale&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具有()A、交际能力B、语言能力C、社交能力D、篇章能力P973、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的观点,就语言习得而言,人们在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之后,说的能力就可以()A、通过反复练习获得B、自然产生P101C、暂时不产生D、通过有意识的推理获得4、美国语言学家拉多(do)认为在外语学习时,学习者出现困难和发生错误的原因是()A、对语言规则的过度概括B、母语的干扰C、应用规则不完全D、教学不当5、相互作用的模式认为,在阅读或聆听时,必须调用()A、语言功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B、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P112)C、语言规则、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D、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认知策略6、下列属于控制性语言活动的是()A、角色扮演B、语言游戏C、线索反应操练(P233)D、辩论7、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谈到情感过滤假设时,提到的概念是()A、临界期B、认知结构C、顺化D、忧虑程度(P102)8、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rm Chomsky0认为,人们能够学习和使用语言,而动物不能学习和使用语言,是因为()A、人类通过习惯养成而获得语言B、学习者心理能力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人类具有天赋的学习语言能力(P91)D、人类能通过模仿和重复学习语言9、认知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A、图式理论B、输出理论C、二语习得理论D、转换生成语法10、按照海姆斯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以及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话和不讲什么话,我们可以认为他获得了()A、语言能力B、语法能力C、交际能力(P95)D、篇章能力11、下列属于描写非交际性语言活动特点的是()A语言材料不受控制B、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纠正错误C、多种语言形式运用D、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和逐个语言项目的训练(P223)12、根据“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的原理,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是()A、学习策略B、交际策略C、语言知识D、背景知识(P109)13、根据韩礼德所描述的语言的七种基本功能,当一位父亲对儿子说:“Do as I tell you..”时,该话语实施的功能为()A、工具功能B、规章功能(P98)C、相互关系功能D、个人功能14、有一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

根据此理论,这套理论的形成必须经过()A、生成的过程B、刺激的作用C、学习语法规则D、强化训练15、听说法的理论基础基础之一是()A、结构主义语言学B、转换生成语法C、二语习得理论D、交际能力理论16、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语言()A、必须是得体的B、首先是口语的(P83)C、首先是书面的D、是天生就有的17、用于计划、调节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行为的策略属于学习者策略中的()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P118)C、沟通策略D、自我操控策略18、我们所熟悉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属于()A、水平考试B、成绩考试(P173)C、分离式考试D、综合式考试19、方框内的列子能帮助我们理解是哪一种阅读模式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A、自下而上模式B、自上而下模式C、语言图式模式D、图式理论模式(P111)20、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外语教学理论上提出了五个假设,其中包括()A、i+l假设B、社会语言能力假设C、二语习得假设D、情感过滤假设(P100)21、一些学者把焦虑分为二类:即退缩性焦虑和()A、促进性焦虑(P130)B、同化性焦虑C、顺化性焦虑D、外部性焦虑22、在语言测试中,一般来说,题目越多,()A、信度越高(P183)B、信度越低C、效度越高D、效度越低23、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目标语来描述某一词语,以让对方明白其意,是属于学习者策略中的()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自我操控策略D交际策略(P122)24、布朗(H.Brown)按照策略与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的关系把学习者策略分为()A、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B、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P119)C、学习策略和沟通策略D、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25、下面方框内的这类检测题,常常会被用于A、成绩考试B、水平考试C、学能考试(P178)D、诊断考试26、再说话之后,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讲话出现了错误时,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会帮我们意识到这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语言知识的这种作用叫()A、同化B、认知功能C、迁移作用D、监察作用(P102)27、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想利用外语这个工具去寻找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

这种学习者具有()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结合型动机D、工具型动机(P126)28、某位英语老师想测试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他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How to Repaira Televison?”,这道题()A、信度太低B、信度太高C、信度正常D、效度太低(P189)29、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的习的和学习假设,习得()A、可以帮助学习者自然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P100)B、使学习者获得明示的语言知识C、可以帮助纠正错误D、可以起到监察作用30、下列各题中出得最理想的是()AB、CD二.选择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产党10分}请从A. B. C. D. E F G H I J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的代码填在答案相应的位置上。

错填,不填均无分。

A.内在化B、产生C、数据和资料D、实验法E、目的语F、第二语言G、英语教学H、教法I、自然条件J、学习者31、近二三十年来,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重点从过去集中研究H转向重视对学习过程和J 的研究(P1)32、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G( P3)33、英语在南非、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是F( P9)34、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理查兹(J.Richards)等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E的规则A的过程35、用D研究外语教学时,研究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同时控制另一种条件,以引起探求现象的B(P137)36、调查法是在I下,依据一定的计划,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解,以取得C并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P158)三.配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从A. B. C. D. E F G 中选出一个可以和下列每小题的陈述相配对的最佳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只能用一个选项配对,每个选项可以多次使用。

A. .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B. 直接法行为主义心理学C情景法D. 听说法E. 认知法F. 交际法G. 全身反应法37、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教科书、工具书,如《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等是根据本教学法的原则编写的。

P 60(C)38、本教学认为,语言习得是按照“假设—验证—纠正”的过程进行的。

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错误出现是难免的,也是很自然的。

P 70 (E)39、在本教学法的教材中,不少课文选自外语的文学原著或来自文学原著的简易本或改写本,课文会按照语法现象和项目的出现顺序来安排,很多教材采用线性排列的组织方法。

P 52 (A)40本教学法的教材在编写方面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按照语言项目的出现频率,选择词汇和语法项目,常用的先安排,先教授;(2)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

P 60 (C)41、本教学法主张外语教学时外语词汇与它们代表的事物和意义建立直接的联系,而不需要翻译作为中介。

因此,它主张全外语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手势、表情等直接手段对外语的词义和句子作解释,以使意义清楚。

P54 (B)42本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发命令和对命令作出反应。

它主张在学生还不愿意或不敢参与“说”的训练的时候,教师不应强迫他们参与“说”的活动。

P76 (G)43、本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语言各有所异,因此在学习外语时必须克服母语习惯的影响而养成外语的新习惯。

P65 (D)44、本教学法课堂的教学活动和特点可以总结为:教授对话,听说领先;跟读模仿,句句复述;强化训练,掌握句型,巩固口头,读写跟上。

P62 (D)45、本教学法的建立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只注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

P70 (F)46、本教学法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探讨怎样才能使成人掌握外语,以达到使用外语的目的。

P67 (E)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为分,共10分)47、简述交际法对待错误的态度。

P75●交际法的四个方面:●交际法三个特点:信息沟、●交际法培养目标:●教师和学生的作用:48、简述外语学习中的自尊心。

P 129五、撰写教案题(本题40分)51.请根据下列所提供的一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撰写一篇教案。

要求:(1)用英文撰写,自述不少于500个单词;(2)必须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案能反映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课文中加底线部分的内容为学生未学过的单词和结构)My name is Elias. I am a poor black worker in South Africa. The time when I first met Nelson Mandela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 I was twelve years old. It was in 1952 and he had opened a black law firm to advise poor black on their problems.I began school at six. 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only two years was three kilometers away. I had to leave, because my family could not continue to pay the school fees and the bus fare. I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After trying hard, I got a job in a gold mine. This was a time when one had got to have a passbook to live in Johannesburg. Sadly I did not have this passbook because I was not born there and I was worried about whether I would be out of work.The day when Nelson Mandela told me what to do and helped me was one of the the happiest days of my life. He told me how to get the correct papers so I could stay in Johannesburg. I never forgot how kind he was and when he organized the ANC Youth League, I joined it as soon as I could. He said:“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b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s at all.”It was the truth. Black people had no vote and could not choose who ruled them. The parts of town where they lived were places decided by white people. They could not get jobs they wanted. The places where they were sent to live were the poorest areas in South Africa. No one could grow food there. In fact as Nelson Mandela said:“…we were put in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 We choose to attack the law. We first broke the law in a way which was peaceful; when this was not allowed…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As a matter of fact, I do not like violence…but in 1963 I helped him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It was very dangerous because if I was caught I could be put in prison for years. But I was happy to help because I knew it was to realize our dream of making black and white people equa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