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F0:固定荧光,初始荧光(minimalfluorescence)。
也称基础荧光,0水平荧光,是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它与叶片叶绿素浓度有关。
Fm:最大荧光产量(maximalfluorescence),是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
可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
通常叶片经暗适应20 min后测得。
F:任意时间实际荧光产量(actual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any time)。
Fa:稳态荧光产量(fluorescence instable state)。
Fm/F0: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
Fv=Fm-F0:为可变荧光(variablefluorescence),反映了QA的还原情况。
Fv/Fm:是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optimal/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dark)或(optimal/maximalquantum yield of PSⅡ),反映PSⅡ反应中心内禀光能转换效率(intrinsic PSⅡefficiency)或称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optimal/maximalPSⅡefficiency),叶暗适应20 min后测得。
非胁迫条件下该参数的变化极小,不受物种和生长条件的影响,胁迫条件下该参数明显下降。
Fv’/F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photochemical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反映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Fm’-F)/Fm’或△F/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Bilger和Bjrkman,1990),它反映PSⅡ反应中心在有部分关闭情况下的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荧光淬灭分两种: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
光化学淬灭:以光化学淬灭系数代表:qP=(Fm’-F)/(Fm’-F0’);非光化学淬灭,有两种表示方法,NPQ=Fm/Fm’-1或qN=1-(Fm’-F0’)/(Fm-F0)=1-Fv’/Fv。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Fm’-F)Fm’]×PFD表示,也可写成:△F/Fm’×PFD×0.5×0.84,其中系数0.5是因为一个电子传递需要吸收2个量子,而且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光系统,系数0.84表示在入射的光量子中被吸收的占84%,PFD是光子通量密度;表观热耗散速率以(1-Fv’/Fm’)×PFD表示。
Fmr:可恢复的最大荧光产量,它的获得是在荧光P峰和M峰后,当开放的PSⅡ最大荧光产量平稳时,关闭作用光得到F0’后,把饱和光的闪光间隔期延长到180s/次,得到一组逐渐增大(对数增长)的最大荧光产量,将该组最大荧光产量放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即成直线,该直线在Y轴的截距即为Fmr。
以(Fm-Fmr)/Fmr可以反映不可逆的非光化学淬灭产率,即发生光抑制的可能程度。
FO(初始荧光),Fm(最大荧光),Fv= Fm-FO(可变荧光),Fv /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或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 /FO(PSII的潜在活性),Yield(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ETR(表观电子传递速率),PAR(光合有效辐射),LT(叶面温度)。
其中FO、Fm、Fv /FO测定前将叶片暗适应20 min。
各参数日变化从6: 00~18: 00,每2h测定一次。
(Fv /Fm)和(Fv /FO)分别用于度量植物叶片PS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II潜在活性,-(Yield)是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反映叶片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占所吸收光能的比例,是PSII反应中心部分关闭时的光化学效率,其值大小可以反映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
常用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可作为植物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快慢的相对指标。
即在光合作用进程中,PSII每获得一个光量子所能引起的总的光化学反应。
因此,较高的Yield值,有利于提高光能转化效率,为暗反应的光合碳同化积累更多所需的能量,以促进碳同化的高效运转和有机物的积累。
同样毛蕊红山茶和长毛红山茶的Yield值也较高。
同时发现,Fv /Fm、Fv /FO、Yield值均表现为亚组间的差异要大于亚组内的差异,这说明滇山茶亚组固有较高的PSII效率。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