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教材分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本课分5目。
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工官”和“匠户”制度;第三目介绍了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瓷都景德镇;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其发展特征,学会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照片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和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创设合理的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中国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程。
(2)、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与现实连线。
让学生主动参与鉴宝探究与文物模拟大拍卖,学会文物鉴赏的基本方法:辩伪、断代、估价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史实,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比较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
四、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世界看中国。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
(图片,丝绸之路)我的眼里只有你---丝绸使西方对东方痴迷不已。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哪些手工业的辉煌成就是是外国个惊羡不已的?讲授新课:一、田庄手工业与工官制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了解手工业的概念及自给自足和依附于农业的特点,作简要处理。
(创设情境)材料:出示《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你觉得董永与织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种生活有何特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其生产社会单元是----田庄。
(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A、、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家主业和副业分别是什么?耕作为主业,纺织手工业为副业。
当然董永和织女的生活中,耕田首先还要有耕田的铁农具,还需要吃饭喝水用的陶杯碗等。
所以耕田以外,还要纺织、冶铸农具、烧陶瓷杯碗等等。
这种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
----就叫手工业。
(3)请总结田庄手工业的特点?自给自足;依附于农业是它的特点。
过渡:从行业来分:古代手工业有纺织、冶铸、陶瓷业等。
从经营形态、规模来分,董永与织女的这种男耕女织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
还有民营、官营。
官营: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二、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概况。
设计思路:分三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连线现实,以学致用。
1、让学生了解有关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是分类、比较和辨识。
分类:把混合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群,找出文物之间的异、同点,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根据已知的标准物,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与标准物的异同,进而对鉴定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和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以作出定性判断。
辨识: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按鉴定对象及其同类品的规律,考察文物的本质,通过理论思维、概括和抽象的作用,达到明辨和认识的目的。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辨伪断代评价2、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物鉴定:第一轮:真伪判断:已知下述物品中有一为赝品,请判别。
第二轮:产地判断:已知上述物品为唐朝的越窑和邢窑产品,请判别产地。
第三轮:属性判断:上述物品属陶或属瓷。
3、文物模拟大拍卖:规则:安静听取文物介绍后,分组讨论,根据组员分析判断和建议,然后推举一名同学报价,并说明理由。
与专家建议的价格最接近的小组胜利。
文物模拟大拍卖元朝延佑款青花瓷器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龙袍图三星堆大立人像活动探究四、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连线现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材料:“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
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行业。
国家文物局的任杰认为,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再降低,很多博物馆将中国文物摆在走廊上,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败坏了市场。
提问:结合法律知识,想一想,作为一名公民,发现历史文物和遗址后,应该如何处理?五、课堂小结: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来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副业地位,分官民家。
2、历史悠久,陆海丝路。
3、技术进步,分工日细。
4、长期领先,发展受制。
5、规模扩大,资本萌芽。
六、知识结构:七、作业:图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细节要求看必修二学习探究之一。
八.资料汇编1、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奏之楚王。
──《越绝书》卷1 1《越绝外传·记宝剑》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
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
……莫邪,干将之妻也。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
……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吴越春秋》卷4《阖闾内传》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
──《战国策·赵策》楚国之民……宛钜铁钅也,利若蜂虿。
──《商君书·弱民》楚人……宛钜铁釶,惨如蜂虿。
──《荀子·议兵》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2、官营手工业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
──《国语·齐语》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商工皂隶,不知迁业。
──《左传·襄公九年》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管子·小匡》3、丝绸大国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
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
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
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
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
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
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4、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不过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
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
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
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
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
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
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5、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
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
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产品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吸取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