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特征:(1) 具有明确的目的
(2) 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人
(3) 拥有规范和限制成员行为的系统结构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效果:目标的适宜程度和实现程度
效率:实现过程中资源投入输出比
绩效:衡量管理者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要,并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和效果的尺度。

低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但不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但因太贵而买不起
低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错误,利用资源不充分。

结果:低质量的且顾客不需要的产品。

高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不当,但资源利用充分有效。

结果: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但顾客不需要。

高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并充分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且质量、价格都合适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总结:组织是使个人力量倍增的工具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
管理工作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目标
计划(planning):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1)决定组织将要追求的目标
(2)决定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3)决定如何分配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Organization):建立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动和合作的工作关系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设置职位、层次、部门,将合适的人安排到相应职位
领导(Leading):管理者运用影响力以及沟通技巧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控制(Control):管理者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与计划目标偏差的活动。

第三节管理者
组织成员:管理者、操作者
操作者负有把事情做对的责任管理者负有做对的事情的责任
狭义的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必须有下级
广义的管理者:组织的所有成员
中义的管理者:运用自己的职位和知识,作出影响整体行为和成果的决策的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一、管理层级
二、管理者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三、管理者的技能
四、管理者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
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组织的道德性→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规律性普遍性
艺术性:创新性特殊性
意义:既要大胆学习运用他人的管理理论与经验,又要因地、因事、因人制宜、与时俱进。

一、组织的五要素:
人员——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物——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信息——管理的依据
结构——管理的制度安排
目的——组织存在的理由
二、组织的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
具体环境:顾客、员工、监管者、合作者、竞争者
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建立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动和合作的工作关系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管理者运用权力、影响力、说服力以及沟通技巧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控制——管理者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与计划目标偏差的活动。

管理者是运用自己的职位和知识,作出影响整体行为和成果的决策的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管理者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上所花费的精力以及所需具备的概念、人际和专业技能要求上各有不同。

管理者扮演着3类10种角色。

管理既有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在于既要大胆学习运用他人的管理理论与经验,又要因地、因事、因人制宜、与时俱进。

组织要素包括人、物、结构、信息、目的
管理受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目的
2.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手段
3.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彻底的变革核心
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1.标准化作业方法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和培训
3.差别计件工资制
4.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贡献者
亨利·甘特甘特图
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试验研究
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专用化、工作专业化三、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1.以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使管理成为专门的工作
3.管理领域以及“经济人”假设的缺陷
由于泰罗特殊的经历,使他只能局限于作业管理的范围,而不可能涉及到组织全面发展和组织目标的管理问题。

第二节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创建一个能产生高效率和高效果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控制员工使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任务和职权关系体系(组织行政系统)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一、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人,组织理论之父
官僚行政组织是指为保证效率和效果而设计的一个正式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1、劳动分工:工作应分为简单的、例行的、明确的任务。

2、职权等级:组织内的职位按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正式的选拔:所有成员按照职位的要求,经过训练教育、正式考试获得职位。

4、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为了确保一贯性和全体雇员的活动,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
5、非人格性:人员之间是职位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6、职业定向: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职业化的官员。

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法国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群关系论
梅奥(Elton Myao,1880 —1949年)霍桑试验
人群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1、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
2、群体的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
3、管理者必须理解“非正式组织”
4、管理者的行为和领导方式会对绩效产生影响
二、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
需求——欲望——动机——行为
三、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Fredrick Herzberg,1923-2000) 美国行为科学家
四、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 1906-1964)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
一、决策理论学派
赫伯特·西蒙(Hebert Simon)
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的标准并非是“最优”。

二、经验学派
“目标管理”和“事业理论”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组织的效用是结合寻常的人,做不寻常的事”
“管理者是用来帮助人发挥长处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所长”
三、权变理论学派
卢桑斯(F. Luthans)
环境变化是自变量,管理对策是因变量。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只要采用相应的管理对策即可实现管理目标。

管理理论的比较
(一)在对人的看法上
科学管理、组织管理——经济人
行为科学——社会人
权变理论——复杂人
二)在管理的范围上
科学管理——作业过程
组织管理——组织结构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
权变理论——组织系统
三)在管理方法上
科学管理——实验方法
组织管理——组织结构与制度
行为科学——激励
权变理论——系统方法(四)在管理目的上
科学管理、组织管理——效率
行为科学——满意、效率
权变理论——效果、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