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第四节 基坑支护设计情况
本基坑支护设计根据地质报告的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开挖深度等因素,设计采用了φ1000@1200的灌注桩+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止水东、南面,采用了咬合大孔径搅拌桩,西面采用了φ700@400双管旋喷桩和φ500的单管桩间旋喷桩,北面采用了φ800的双管桩间旋喷桩,在西北角桩间布置了2根旋喷桩。
B-C剖面图
3)C-D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C-D剖面图
4)D-E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D-E剖面图
5) E-F`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1.工程名称:XX市XXXXX楼项目
2.工程地点:XXX区三东大道以南;广清高速公路以西
3.建设单位:XX市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设计单位:XXX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勘察单位:XX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6.监理单位:XX市东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7.施工单位:XX市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拟建的XXX位于XX市XXX区三东大道以南、广清高速以西。项目拟建15层住宅楼一栋,下设地下室2层。考虑承台及底板垫层的开挖,基坑深度为9.0~9.5米。基坑为四方规则形状,基坑长约53米,宽约49米,基坑周长约205米,基坑面积约2597㎡。
(1)BCDEFG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钢筋砼内支撑,止水采用单排φ800@550大孔径搅拌桩。
(2)GAB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钢筋砼内支撑,止水采用φ500~800桩间旋喷桩及φ700@400旋喷桩。
(3)出土口:布置在基坑南侧中部,两角撑的中间位置。
基坑支护平面图
1)
A-B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800@1200双管旋喷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A-B剖面图
2)B-C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第一节 编制依据
一、设计文件及地质资料
1、XX市XXX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纸。
2、XX市XXX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技术标准、规范及规程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G-A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550@1200(单管)和Ф700@400(双管)旋喷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基坑周边地下管线:
场地南侧存在地下管线分布(详见附图1:《基坑周边地下管线图》),基坑开挖前应对管线分布做详细查明,并对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完成拆移后方可开展施工。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第三节 地质条件
(一)地层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2012);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第二节 工程概况
基坑周边环境:
东面:为待开发的空地;
南面:现状市政道路,道路边离基坑边约12米,目前调查在距基坑16.5m处有一排污管,埋深约1.5m;
西面:三层框架结构幼儿园,最近处离基坑边约7.5米,调查基础不祥;
北侧:为XXX,最近离基坑边约8米,基础为CM复合基础,基础桩约18m;
基坑支护方案: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9.0~9.5m,根据周边环境情况、地质情况及基坑开挖深度,基坑设计采用如下支护结构:
E-F`剖面图
6)F`-F剖面:(出土口)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F`-F剖面图
7)F-G剖面:采用φ1000@1200单排冲孔灌注桩+一道(1000×1000)钢筋砼内支撑+Ф800@550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F-G剖面图
1:人工填土层: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砂土、碎石、碎砖级砼块组成,局部存在钢筋混凝土旧基础;
2:冲陆相冲洪积土层:粉质粘土、粘土层:以可塑为主,软塑~硬塑;
3:粗砂层:夹细砂,以粗砂为主,松散为主,饱和,颗粒均匀。粗砂,稍密为主,饱和,颗粒不均匀;
4:粉质粘土:软塑为主,含多量粉细砂,局部夹薄层粉土;
5:粗砂、砾砂:稍密为主,饱和,颗粒不均匀;
6:粉土:稍密,湿,含多量中粗砂;
7:石灰岩:属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场地内普遍分布。按岩石风化程度,本场地主要揭露微风化岩带。闭合裂隙较发育,多填充方解石脉,发育有溶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及承压水。上层滞水层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水量较小,受天气影响较大,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土中,细砂、粗砾砂层渗透性好,地下水丰富,呈层状分布,且具有承压性,是场地主要富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主要来源于上部砂层孔隙水垂直补给和侧向补给,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渗透性差,属微弱含水层或相对近似隔水层。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锚杆喷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