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有利于专制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采用公开考试 的办法选拔人才,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 较之以地位、权势任命官职是一个进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由于考 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 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 术文化发展。也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之一。
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1.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 控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皇帝权威 2.民族矛盾存在: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 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文字狱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 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 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二、八股取士
科 举 隋文帝 考 试 分科考试
文化专制之二
发展
唐朝 完善
雏形
形成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僵化
明清
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考试内容和文体上发生了什 么改变? 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僵化其目的是什么? 科举考试能否还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
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
项目 内容 要求
隋唐
广泛
明清 《四书》、《五经》
1、历史上加强思想控制的事件有
①、秦朝“焚书坑儒” 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八股取士 ④、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 ⑤、清前期“文字狱”
①②③⑤
2、生活在明清时期的一位书生想考状元, 他必须好好学习[ D ]
A.唐诗、宋词 B.汉赋、元曲来自C.琴棋书画 D.四书五经3、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
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 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B ]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
三、《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纂修工程浩大, 由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至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 月)完成,历时10年,先后动 用近4000人。
消极一面: 大批书籍被认定对 清朝统治不利。遭到 销毁或篡改,清朝加 强了文化专制。
积极一面: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遗产的汇总。在一定程 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 传播中国古代文献作用
创新
陈旧
明清统治者采取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的措施有哪些? 文字狱 八股取士
一、文字狱
文 化 上 专 制 之 一
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 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1、明朝朱元璋屡兴文字狱。
2、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下层知识 分子。
徐骏 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被灭族。 一位进士“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处斩。 沈得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 王”,剖棺戮尸。 推测下,统治者为什么会认为这些诗有问题?
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有哪些弊病?
八股取士,一方面,造成读书人的知识面日益狭窄, 另一方面,导致读书人的心灵创伤,还给人才的发 展、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危害。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 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 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 厉害。” --顾炎武
对科举制度你有什么看法?
不受约束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
无限制
八股文
资料1: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这样 的描写: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 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 资料2:有这样一篇八股文,题目是《论语》 中的一句话“杀鸡为黍而食之”。其中写道: “其或公鸡欤?其母鸡欤?抑或不公不母之阉鸡 欤?其或白鸡欤?其或黑鸡欤?或不黑不白之 麻鸡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