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学原理复习资料

农药学原理复习资料

1、农业生产的目的:(1)、高产、稳产(2)、提高产品质量(3)持续发展,满足人类需要。

(使用农药能挽回10%—20%的损失)2、高产要素:(1)、采用优良高产品种(2)、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3)、应用各种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措施(4)、对作物生长进行有效保护手段。

3、农药在植保中的地位:(1)、突发性的生物灾害离不开农药(2)、农药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有力保证(3)、化学防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4)、无其它方法可替代化学防治(5)、农药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4、化学防治的缺点:产生“3R”问题;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农药毒性。

5、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采用植物检疫,遗传工程防治,生物、农业、化学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有害生物为害,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6、ICM:作物综合管理。

7、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优点:高效、高速、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

缺点:对人畜等非靶标生物有害;对植物可产生药害;杀伤天敌引起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引起害物产生抗药性。

8、基因工程农药缺点: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问题;对环境生态的问题;对人体有害问题;若基因漂移,将形成超级有害生物。

9、影响食品安全的5个因素:假冒伪劣产品;各种有害的食品添加成分;动植物生产过程中环境有害物质的影响;农药残留;目前尚未了解透彻的转基因食品。

10、未来农药的发展要求:靶标新颖;选择性高;有适当的持效期;易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方便。

11、农药:凡是用来防治为害农林牧生产的有害生物调节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生物源物质的制剂及其混剂的统称。

12、毒力: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作用程度。

13、药效:在田间条件或接近田间条件下的防治效果。

14、原药:由工厂合成未经加工的农药。

15、制剂:原药与不同助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可供生产上使用的商品。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名称;加工制剂类型。

16、农药剂型:农药加工制成各种制剂的形式。

17、农药加工的主要目的:符合施药技术的方便使用;把尽量少的有效成分均匀地分散到应用对象所在的表面或空间,使农药充分发挥药效;比较安全地使用,减轻作物药害,减少人畜和非靶标生物中毒机会和环境污染;提高有效成分稳定性,延长药效期;便于包装、贮运和销售。

18、农药分散体系:农药原药或制剂在一种介质中被分散而成的系统。

19、分散度:农药在介质中被分散的程度。

20、提高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提高覆盖面积;增强药剂附着性;改变药剂颗粒运动性能;提高颗粒药剂表面能;提高悬浮液和乳化液稳定性。

21、适当提高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保持较长持效期;防止漂移;减少污染;降低加工成本。

22、农药助剂:在农药加工或使用过程中能够明显改善农药理化性能,提高防效,方便使用,提高对作物安全性的辅助性物质。

23、助剂作用:改善性能;提高防效;方便使用;提高安全性。

24、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根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雨、风、土、作物长势等;农药的安全使用。

25、合理使用农药的原则:根据防治对象,对症下药;在病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使用农药,掌握正确的施药时间与施药必要性;根据药剂和病虫害种类,作物种类,生育期,土壤条件和气象条件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间和次数,间隔天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做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费用;对新农药和作物品种要先试用;轮换使用农药,尽量减少施用次数,降低农药的用量,避免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允许残留量和安全间隔期;在农药的贮存、运输、配药和施药过程中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定。

26、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允许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

27、安全间隔期:根据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28、毒理:杀虫剂在昆虫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包括进入生物体内的渗透与分布,在器官和组织中的积累及生化反应,影响昆虫的正常生理活性,甚至导致昆虫致死的过程。

29、杀虫剂的物理作用机制:通过药剂摩擦或溶解作用,损伤昆虫表皮,使昆虫失水死亡;阻塞气门影响昆虫正常呼吸,使昆虫窒息死亡。

30、呼吸毒剂作用机制:物理作用:切断呼吸过程;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电子转移系统;抑制脱氢酶系;抑制三羧酸循环。

31、氰酸及盐类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干扰末端电子链的电子传递,破坏ATP形成。

32、杀虫剂使用原则:根据防治对象,对症下药;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适时施药;合理确定用药浓度和用药量;选用适宜剂型及施药方法;杀虫剂的合理轮用、混用。

33、除草剂的作用机制:抑制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抑制植物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抑制微管和组织的发育;抑制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

34、除草剂的分类:按用途:选择性、灭生性(草甘膦、百草枯);按作用方式:触杀、内吸、传导型(草甘膦);按使用方法: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茎叶、土壤处理剂。

35、影响除草剂的因素:温度、湿度、水分、降水、光、土壤PH、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水质情况、风速风向、杂草的抗性。

36、植物生长调节剂: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物质。

(生长素类、赤霉素类、乙烯类、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抑制物质、脱落酸类)特点:微量促进,高浓度抑制。

37、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范围:矮化防倒,改善株型;控制休眠和萌发;插枝生根;防止器官脱落;坐果和果实发育;抑制抽穗开花;果树疏花疏果;化学杀雄。

38、化学保护途径(1)、消灭侵染源:病原菌越冬场所;中间寄主和带菌土壤;带病种子、繁殖材料和发病中心。

(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体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39、杀菌剂作用机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菌体内能生成影响;对菌体代谢物质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40、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基本方法:以适当浓度范围的被测试农药作为微生物生长代谢的惟一或主要碳源或能源;筛选出能分解农药的微生物;创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选择适宜的温度条件;微生物所需的氮、硫、磷源和无机盐介质;选择合适的农药测定方法。

41、生物富集:指生物个体或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2、农药的生物富集:指农药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内蓄积,进而在食物链中互相传递与富集的能力。

43、污染物累积条件: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较稳定;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能分解的。

44、生物富集的危害:铅易污染蔬菜;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水生物、陆生植物可富集镉;人类是富集最终受害者。

45、亚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以微量农药长期饲养动物,经过3个月以上时间观察和鉴定农药对动物引起的各种形态、行为、生理变化的变异。

检测病变指标:中毒症状,取食量变化,体重的增减,饮水量变化,血相,全血胆碱酯酶活性,血清谷内转氨酶,全血尿氮等。

46、农药混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物理性状恶化;化学分解;毒性增加;产生药害;药剂浪费。

47、农药残留的控制:(1)、农药的合理使用:有的放矢使用农药;掌握正确施用量;改变农药性能;合理混用;科学合理调配农药(2)、农药的安全使用:注意农药的最大残留允许量;注意安全间隔期;注意允许应用范围(3)、进行受污作物表面去污处理,或用微生物去除水、土壤中的残存农药。

(4)、采用避毒措施(5)、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8、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因素:农药的理化性质;土壤性质;农药残留物质与土壤有机质的相互化学作用;降解残留物与土壤矿物质的相互物理作用。

49、农药使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1)、对有害生物群落的影响:害虫种群的再猖獗;次要害虫种群上升;杂草种群复杂化;(2)、对有益生物的影响50、害虫再猖獗的原因:天敌区系遭到破坏;农药对害虫繁殖能力有刺激作用;农药对寄生植物有刺激作用,改变了寄生植物的营养成分;竞争种群被杀虫剂大量灭杀。

51、昆虫抗药性:指昆虫具有忍耐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52、昆虫耐药性:指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也称自然抗性。

5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的抗药机理,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对一个品系的药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外一种未使用过的农药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农药都产生抗性。

56、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的选择压力;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57、昆虫抗性机理:代谢作用增强;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穿透速率降低;行为抗性;靶位点敏感性降低。

58、抗性治理策略: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多种攻击治理。

59、抗性治理方法:加强抗性监测,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的限制使用;增效剂的使用;农药的混合使用;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使用;换用新的药剂;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

60、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有新颖的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

61、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经验筛选;类推合成;天然产物模型;生物合理设计。

62、生物筛选:采取一定的可重复的方法和步骤,用一定剂量的候选化合物处理供试生物材料,根据供试生物材料的反应并经过统计分析后,选出有效化合物供进一步商品化开发,或作为先导化合物研究。

意义:生物筛选提供先导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信息;提供毒理学试剂。

63、生物源农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64、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防治谱较窄,有明显的选择性;对环境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作用缓慢,在遇到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迅速蔓延时往往不能及时控制为害。

65、农药登记需要提供的资料:(1)、摘要(2)、产品化学:有效成分、原药、制剂(3)、毒理学:急性毒性、三致作用(4)、药效:室内、田间(5)、残留:残留分析,安全间隔期(6)、环境生态:环境行为,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7)、标签:使用说明,毒性标志,注意事项。

66、生物测定的内容: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测定;微量毒物的定量生物分析67、田间药效试验原则:(1)、相对控制环境条件: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田间:土肥、病虫分布、长势,田间管理域当地栽培水平一致。

(2)、设立对照:空白对照;溶剂和乳化剂试验;标准药剂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