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B.《实证主义问答》C.《实证哲学教程》D.《实证主义手册》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B.反向功能C.混合功能D.社会导进功能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D.文凭功能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B.性别角色社会化C.技能社会化D.行为社会化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A.再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反社会化D.发展社会化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B.家庭C.阶级D.伙伴群体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A.未成年人B.成年人C.离轨和犯罪者D.老年人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A.正向社会化B.反向社会化C.非社会化D.特殊社会化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B.领悟角色C.期望角色D.角色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B.空巢家庭C.核心家庭D.断代家庭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A.合作B.交换C.竞争D.冲突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A.竞争B.战争C.冲突D.调适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B.初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B.6%C.7%D.8%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B.经济发展C.农业发展D.服务性发展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B.组织结构C.生活方式D.社会基本结构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A.环境B.人口C.文化D.劳动E.生产方式2.下列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DE )。
A.“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B.口渴想喝水C.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D.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E.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3.下列哪些属于文化传播的媒介?(ABCDE )。
A.广播B.电视C.电话D.报刊E.书信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ABC )。
A.技能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5.以下属于发展社会化的是 ( BD )。
A.幼儿学说话B.成年人工作后再深造读研C.父母向孩子学习用电脑D.职工接受职业培训6.影响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个人自致条件有(BD )。
A.家庭出身B.个人成就C.亲属关系D.工作经验7.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 )。
A.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B.使人的社会化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C.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D.工作过程是调适、学习过程E.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意识8.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ABCDE)A.生物功能B.经济功能C. 抚育功能D.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E.赡养功能9.下列不属于社会组织的有(AB )。
A.家庭B.伙伴C.企业D.军队E.学校里的班级10.关于社会群体的论述,正确的是( BCDE )。
A.个人的简单相加B.社会关系的实体C.人类生产的基本场所D.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E.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1.下列属于社会组织的有( CDE )。
A.家庭B.民族C.企业D.军队E.学校里的班级12.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是(CDE )。
A.是政治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B.是人口和社会活动高度聚集的场所C.人口密度低,人口规模小D.生活简朴,自给性强E.具有强烈的小生产意识13.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有( ABCD )。
A.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B.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C.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D.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14.越轨行为包括(ABC )。
A.违法行为B.违章行为C.违规行为D.适应性行为E.从众行为三、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请举例说明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
答: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
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们重新走入学校攻读硕士课程。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学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如罪犯在监狱中洗心革面,学习重新做人。
2.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答:(1)家庭。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校(包括日托中心)。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
(3)同辈群体。
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即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不仅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检验个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比较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并分别举例说明。
答: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咋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发展会有所变化,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4.简述社会角色冲突的基本形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答:(1)角色间的冲突。
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如夫妻、婆媳、妯娌之间易于发生矛盾和冲突。
(2)角色内的冲突。
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如一位警察为了秉公执法可能要处罚或逮捕其老朋友,而作为朋友他又不忍对不住自己的朋友。
在做出选择是,他便处在角色冲突的状况中。
5.请以家庭为例分析和说明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
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在传统社会,家庭承担着生产消费的经济功能,是生产的主要单位,此外,还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学习生产技术的场所。
现在,家庭的生产功能转移出去,由专门的生产组织,如工厂、公司等承担,教育等由专门的次级群体,如学校承担。
其次,初级关系日渐松懈。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民之间的交往日渐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
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和传统家庭中成员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出现了如夫妻之间AA制等新情况。
6.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答:产生的变化有: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②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其次,初级关系日渐松懈。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正名存实亡。
如邻居。
7.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中越轨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谈谈加强社会控制的有效措施。
答:所谓越轨行为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越轨行为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群体性越轨行为。
包括群体的、有组织的行为,也包括集体行为。
许多群体性越轨行为的产生与当事人的相对剥夺感有关。
集体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性行动,它对现存社会秩序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二是有权者越轨。
在社会控制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越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某些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贪污腐败、通过权力垄断而不公正的坑害守法公民。
另外,默写执法人员的粗暴以致伤及无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与行政司法体制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有效措施:1.内在控制。
指那些引导越轨者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
2.外在控制。
相对于内化来说,外在控制主要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约束或是制裁来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
8.试论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
答:(1)现代化首先在西方国家启动,“现代化”与“西化”出现巧合。
社会趋同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即“全盘西化”。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应该而且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3)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由于文化传统不同;现实条件不同。
(4)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给本国的现代化带来极大的损害。
我们要吸取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材料分析题1. 请先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94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行家们号称为不可沉没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首航途中沉没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中。
《泰坦尼号》这部好莱坞电影,因再现了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悲剧性奇迹而风靡全球。
根据资料记载,泰坦尼克号沉没历时三个小时。
由于救生船不够,人们在逃生的时候恪守了“妇女儿童优先”的社会规则,使得69%的妇女和儿童幸免于难,而逃过死亡的男士只有17%。
不过,人们也注意到,住在头等舱的都是有钱人,住在二等舱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住在三等舱甚至更低舱位的主要是移民美国的普通人和贫穷移民。
如果按照舱位来计算逃生率,头等舱是60%,二等舱是44%,三等舱及以下是26%。
而且头等舱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舱的儿童还要高。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试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分析这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