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企业名称:编制日期:二○一六年四月十八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3)第一节编制依据 (3)第二节编制说明 (3)第二章工程概况及设计要求 (4)第一节工程概况 (4)第二节设计要求 (4)第三节地质情况 (4)第四节地质构造 (7)第三章工程重点、难点及应采取的措施 (8)第四章施工部署 (9)第一节施工平面布置 (9)第二节技术准备 (10)第三节施工机具材料准备 (10)第四节现场准备 (11)第五节防雨、消防设施准备 (11)第五章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11)第一节组织机构 (11)第二节本工程项目组织人员一览表 (14)第六章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 (15)第一节施工总目标 (15)第二节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15)第三节材料进场计划 (15)第四节劳动力安排计划表 (16)第五节施工进度计划 (16)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17)第一节质量保证体系要素控制 (17)第二节质量保证措施 (19)第三节保证工程质量合格的技术措施 (21)第八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22)第一节现场安全保证措施 (22)第二节安全保证体系 (23)第三节安全管理制度 (23)第四节安全保证措施 (23)第九章驻地建设、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25)第一节驻地建设 (25)第二节文明施工 (25)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 (26)第四节生态保护措施 (27)第十章环保及夜间施工措施 (28)第一节环境保护措施 (28)第二节夜间施工措施 (28)第十一章防雨施工措施 (28)第十二章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31)第一节施工测量 (31)第二节锤击预制管桩施工要点 (32)第十三章工期保证措施 (37)第一节工期目标 (37)第二节进度控制的方法 (37)第三节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控制 (37)第四节确保工期的管理措施 (38)第五节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 (39)第十四章协调与配合 (40)第一节与业主及监理单位的配合 (40)第二节与外部有关单位协调与配合 (42)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第一节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1、广东启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诚实建设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提供的本工程《桩位平面布置图》、《预应力管桩桩基说明》、汕头市粤东工程勘察院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4年5月)2、我公司质量体系文件;3、我公司长期的基础工程施工经验;4、合理的工期安排、保证安全、保证质量优良、降低造价的原则。

二、施工规范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0G409);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 18—201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13);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第二节编制说明为确保本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先进性,我公司组织有关工程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骨干人员对本工程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并对本工程现场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结合我公司多年来长期承担大型桩基础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公司现有的管理能力、技术力量和机械配制等多方面因素,经过科学地编排和充分地论证,我们编制了本工程施工方案。

本施工方案作为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认为是科学的、合理的,能达到确保安全、保证工期、提高效益之目的。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设计要求第一节工程概况本工程由丰顺县教育局建设,广东启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诚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中山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监理。

拟建场地位于梅州市丰顺县206国道丰顺汤南路段西南侧。

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第二节设计要求本工程桩基础采用锤击预应力管桩端承摩擦桩比照勘察报告,提锤高度2m收锤以贯入度为主要控制标准。

采用PHC Φ400*95A、PHC Φ400*95AB型锤击预应力管桩。

Φ400桩1840根。

其中教学楼管桩665根、地下室学生宿舍二和教师楼管桩689根、学生宿舍楼一184根、食堂85根、体育馆93根、看台63根、门楼28根、电房15根、连廊18根;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桩端持力层为⑥全风化花岗岩。

桩端阻力特征值q pa=3500KPa,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25.3击。

第三节地质情况拟建场地位于206国道丰顺汤南路段的西南侧,在榕江北河东岸,南邻丰顺县污水处理厂,与污水处理厂仅有一围墙之隔。

地貌单元属榕江冲洪积平原,原始地形开阔平坦,后经人工填土整平,构成拟建工程场地。

根据测量结果,拟建场地现有地面相对高程为0.21~-0.98m。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根据其展布特征和成因划分为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规模巨大,是本区的主导构造。

1、北东向断裂带该组断裂带是闽粤沿海的主干构造,规模宏大,直至新构造时期,部分断裂或断裂的某些地段仍有一定的活动性。

近年来路线水准测量资料证实,这组断裂现今仍在活动。

区内主要北东向断裂有:兄弟屿-南澎断裂带,泉州-汕头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以及河源-邵武断裂带。

2、北西向断裂带该组断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于燕山期和喜山期,截切北东向、东西向断裂,显示其较新活动性。

与北东向相比,其规模较小,是区内中、强震的发震构造之一。

区内北西向断裂规模最大的有:练江断裂带、榕江断裂带、韩江断裂带及黄岗水断裂带。

3、北东向-东西向断裂带该组断裂生成期最早,大多始于加里东期,断裂地表所见多呈不连续分布,单条断裂规模不大且延伸不远。

重磁测量显示,该组断裂截断了陆上延入海域的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近期小震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新活动性。

该组断裂在本区最大的有:河源-丰顺断裂带、海丰-惠来断裂带以及广东滨海断裂带。

本区地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北东向的断裂与活动性较强烈的北西向断裂交切处附近,其范围包括上述断块差异活动区至海域沉降带的西北边缘,宽约100公里。

就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而言,本区以泉州-汕头地震带为最,陆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潮汕盆地和漳州盆地。

地层岩性场址在勘探深度内的土层根据其地质成因、沉积韵律及工程物理力学性质特征等,自上而下可划分为8个层次,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第①层杂填土:为新近填土,灰黄色、粉红色、杂色、灰色,干~湿,未压实,主要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碎石土、废土及砂质粘性土组成,由人工堆填,推土机整平,堆填年限约5年,本层均匀性差,夹碎、块石,岩芯不易采取,导致取芯率较低,全场地均有分布。

填筑厚度1.70~6.2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6次,修正值击数N=9.6~13.8击,平均值N=11.8击,标准值N=10.4击。

第②层粉质粘土(粘土):土黄色、黄褐色、浅灰色,软塑~可塑,以粘粉粒为主,含砂粒。

层位分布稳定。

该层在ZK46号钻孔6.30~7.00m揭露到厚0.70m 的花岗岩块石。

层顶埋深1.70~6.20m,层底埋深4.20~9.20m,层厚1~5.4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71次,修正值击数N=2.9~10.4击,平均值N=5.3击,标准值N=5.0击。

第②-1层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含有机腐植质。

本层仅ZK46、ZK75号钻孔有揭露。

层顶埋深4.20~4.60m,层底埋深6.30~8.00m,层厚2.10~3.40m。

第③层细砂:浅灰色、灰色,饱和,稍密,以中、粉细砂为主,含较多泥质,局部钻孔见少量砾石。

层顶埋深4.50~9.20m,层底埋深6.50~12.00m,层厚0.8~3.8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6次,修正值击数N=8.6~11.8击,平均值N=10.1击,标准值N=9.7击。

第③-1层中砂:浅灰色、浅黄色,饱和,中密,含泥,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砾石。

层顶埋深4.20~12.00m,层底埋深6.60~16.50m,层厚1.00~4.5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3次,修正值击数N=10.5~18.6击,平均值N=13.4击,标准值N=12.8击。

第④层砾砂含卵石:灰黄色、土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以粗、砾砂为主,含约10-40%卵石不等,粒径大于2cm,石质杂。

本层含约10-40%卵石,岩芯不易采取,导致岩芯采取率低,层位分布稳定,层顶埋深6.50~16.50m,层底埋深10.80~21.40m,层厚1.6~8.3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7次,修正值击数N=15.5~37.6击,平均值N=26.3击,标准值N=24.6击。

第⑤层砂质粘性土:浅黄褐色、肉红色、浅灰色,局部过度为砾质粘性土,可塑~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长石及暗色矿物全部风化成粘性土,石英呈砂粒状,遇水易软化崩解,本层揭露到花岗岩孤石,岩石新鲜、岩质硬,孤石厚度3.00~3.70 m。

层位分布稳定。

层顶埋深10.8~21.4m,层底埋深14.20~29.20m,层厚1.60~14.4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71次,修正值击数N=10.9~21.3击,平均值N=16.9击,标准值N=16.4击。

第⑥层全风化花岗岩:浅黄褐色,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硬塑状,岩芯呈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

本层位分布稳定。

层顶埋深13.9~29.2m,层底埋深16.50~33.6m,层厚1.3~12.8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3次,修正值击数N=21.0~35.0击,平均值N=26.4击,标准值N=25.5击。

第⑦层强风化花岗岩:浅黄褐色,原岩结构清晰可辨,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用手可捏碎,遇水易软化崩解。

本层强风化花岗岩为半岩半土状,层顶埋深16.5~32.1m,层底埋深24.3~40.25m,层厚1.5~19.85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64次,修正值击数N=52.9~35.5击,平均值N=42.5击,标准值N=41.6击。

第⑧层中风化花岗岩:浅灰色,组份由石英、长石及黑云母等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块状、碎块状,裂隙发育,岩质较硬,锤击声脆,岩石坚硬程度划分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破碎,岩石质量指标属差的(RQD=50~2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

因岩芯破碎导致岩芯采取率低,本层顶埋深31.2~39.1m,层底埋深35.3~41.2m,层厚2.1~4.1m。

第四节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根据其展布特征和成因划分为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规模巨大,是本区的主导构造。

一、水文地质简况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