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I )卷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I )卷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7题;共119分)1. (15分) (2019八上·大兴安岭期末) 阅读《园林里的石峰》,回答小题。

园林里的石峰阮仪三苏州园林是在城市中的构作,模仿自然的山林,“虽是人工,宛如天开”。

截取山水一角,以享自然情趣。

大自然很大,只得缩小比例而造就成“咫尺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妙处。

堆一座山,凿一个池,都是人工的作为。

古人又想出搬一些天然的石头来点缀装饰园林。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而太湖又出产天然美石,在苏州建造园林,要选石头,首选当然是太湖石峰。

这些自然的石头来到了园林里,经过精心的布设,经过环境的美化,就成为重要的景物,造就了一处处特别的风景,成为主人们向往自然天地的化身了。

主人们再把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加以拟人化的、诗意的提升,于是这些假山石峰就更鲜活起来。

古代著名书画家米芾说过,园林里的太湖石美就美在四个字:瘦、漏、透、皱。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漏,漏光、漏水、漏气,有通畅的脉络;透,灵活、别致,具剔透的意境;皱,水纹、风痕、衣褶,存细腻的肌理。

这里虽然说的是石头的造型和特质,却明明是在形容一个美丽的婀娜多姿的仙女,是在描写一朵随风飘荡变幻的云气,眼前的这块顽石也就灵动起来了。

真的,你仔细地去观赏这些石峰,读懂了石头上酌题名,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思绪就会跟着石头的造型、洞孔、纹理、体态飞腾起来。

留园里最著名的石峰叫“冠云峰”,人们把它看成了美女头上的云鬓,佳人正在梳理镂空的发髻,对着水镜在顾影自怜。

在冠云峰前特地挖了水池,这样就有了倒影,石头上也有了水光冠云峰左右竖立了陪衬的瑞云峰和岫云峰来烘托冠云峰。

这块名石布置在最主要的厅堂前面,园主人因为有这块造型别致、高大挺拔的石头而有资格孤傲,厅堂也就命名为“林泉耆硕之馆”(即俗称的鸳鸯厅)。

冠云峰后面建一楼以作屏障,就命名为“冠云楼”。

这里又有一块名石,正面墙上的匾额“仙苑停云”,隐喻地告诉你墙上镶嵌的一块大石板上面有二十几条游鱼和水草印痕,这是亿万年前的化石,真实的生命记录。

石头上留存的远古的历史,会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这些没有生命的坚硬的石块却蕴含着深邃美妙的故事。

秉承中国古人爱石的传统,苏州园林里的假山石峰不仅是园景点缀,而且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石不成园,已经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规则了。

(选自《苏州日报》)(1)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妙处是什么?(3)文章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加以印证。

(5)阅读下面的链接,选文作者和叶圣陶认为石头在苏州园林中各起着怎样的作用?【链接】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摘自叶圣陶《苏州园林》)2. (12分) (2019九上·泗县月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3. (15分) (2019九上·克东期末) 阅读《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完成下列小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

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

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

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

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

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

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

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

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

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

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

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

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

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

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

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

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1)请在横线处为第①段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

(字数在15字以内)(2)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

(3)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4)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

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4. (15分) (2019八上·天台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