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数学发展史论文

中国数学发展史论文

精心整理
中国的数学文化史
鲍是吉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
论和
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

纵观中国数学发展史总体就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起源早到时发展缓慢”
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着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着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
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二、中国古代数学起步早发展慢的原因
从中西古代数学文化史的比较意义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
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这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数学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

由此我认为是由以下原因影响的:
1、社会制度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封建的君主制度,一切的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置
,
),
方面有所造诣。

中国古代数学只是极少数专业数学家的爱好,不受统治者重视、也不为普通人所知。

实行八股取士之后,书院大都以儒学为主,连读书人都不识算学了。

中国人只会机械地使用算盘和算筹,数学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2、文化观念不同
民族文化中的数字或数学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有某些神秘性,而且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神秘性发展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中,原始数学始终沿着神秘性和数量性的双重功能统一性继承的轨道向前发展。

古希腊数学与神秘性的结合,使得他们从宗教、哲学的层次追求数学的绝对性以及解释世界的普遍性地位,这正是古希腊数学完全脱离实际问题,追求逻辑演绎
3
,将
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与传播。

中国古代数学不仅未形成以宗教、哲学的层次思辨自己的方法、结构形式,而是形成了专司具体数学问题的特征。

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就是在筹算运演机械重复的条件下尽力构造简明的运演方法,准确迅速地解决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筹算的技艺型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构造模式,这种筹算数学
的价值取向保证了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特色的发展方向,注重数学实际应用的层次不断发展,机械化的计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古人借助于算筹这一特殊工具,将各种实际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的布列和推演,在比率算法、“方程”术、开方术、割圆术、大衍求一术、天元术、四元术、垛积招差术等等方面都取得辉煌成果,在宋元时期数学达到高潮。

元代以后发展的珠算制是
4
套程序语言来揭示计算方法,而演算程序简捷而巧妙。

但是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是要精密的计算和可靠的依据的,很多不可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的就是没有一定的学派去管理这一体系。

比如,中国的很多数学成就都是继承前人,而不是去学习这一理论的统一体系,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所以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三、现代数学及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

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着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

近代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对数学的深入研究
,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其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
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