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事迹材料范文3篇*目录.就业事迹材料范文.流动党支书服务就业先进事迹材料.公司再就业中心主任先进事迹材料社区位于——市最西面,是繁华的商业地带,辖区内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有住房2892户,总人口7327人。
几年来,宏伟社区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抓好政策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
——市宏伟社区有效地发挥了就业桥梁作用,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较充分地就业,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率达95以上,长期失业现象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部消灭。
一、狠抓“基础性”工作,解决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前提性问题1、开展就业与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
做到三清: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底数清。
通过入户调查,全社区登记就业人员2670人,失业人员75人,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上都实现了充分就业;二是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状况清。
在就业与失业实名制调查中,宏伟社区将各类人员的技能状况分类登记,突出就业能力情况,为进一步指导实现就业提供了一手材料;三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清。
每登记一户,都弄清他们就业愿望和求职意向。
做到三清为有针对地开展职业介绍,做好基础性工作,解决了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需求方向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开发适合辖区特点的就业岗位提出了决策依据。
2、建立了通信联络机制,为及时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用工洽谈提供了联系保障。
一是将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的通讯号码编制成册,自制了求职用工通讯录。
二是实行了定期信息发布制度。
每月的第二个周四为用工信息发布日,把一个月以来筛选的实用就业信息统一发布给下岗失业人员,并帮助他们进行洽谈对接。
三是建立了用工信息库。
通过三条渠道搜集用工信息,即: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搜集信息;通过实行的全市空岗报告制度搜集信息;通过与外埠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搜集信息;现在,宏伟社区的就业信息库中,有可选实用就业岗位上千个。
3、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的跟踪服务。
在开展好就业与失业实名制调查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各种信息台帐,实行微机化管理;坚持定期走访,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做到下岗失业人员遇到困难时,就马上服务到位,指导到位,对接介绍到位,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就业服务制度,社区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下岗失业人员的贴心人。
二、努力开发就业岗位,解决有人无业就的问题就业岗位在哪里,宏伟社区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对辖区的就业岗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搜集到了一批有岗缺人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有相应就业愿望的人员,使74人实现了就业;指导增加了一些有潜力的行当开发了一批,使47人实现了学习性创业就业;帮助一些有一定资金能力的人通过兑铺兑店创业就业一批,有26人当上了小老板。
二是结合辖区实际,呈报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40个,主要是保洁保绿11人,社区管理12人,市场管理6人,治安巡逻11人;三是在为新办企业服务过程中,为企业介绍下岗失业人员90人实现了再就业。
三、引导转变就业观念,解决有业无人就的问题。
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偏重于条件好、工资高的倾向性问题,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组织艰苦创业典型报告会三次,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向艰苦工种要岗位,介绍苦脏累工种就业46人;二是指导一些没有文化、没有资金人员干起一些社区脏差工种,如修下水、淘粪井等;三是协商企业改进劳动条件,提高劳动保护水平,使一批人在家具加工业中实现了稳定就业。
四、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灵活就业,解决好促进就业的政策效能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省、市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宏伟社区坚持“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的原则,一是为本辖区前来求职的失业人员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税费减免政策咨询860多人次。
把宣传资源料送到下岗失业人员的手中,并对政策进行讲解。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为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免费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30多本,对那些困难的重点援助对象,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是落实优惠政策,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与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协调和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税费减免中存在的问题。
有35名下岗职工享受到了税费减免,有15名下岗职工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实现了再就业。
五、强化创业技术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解决就业能力问题。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积极宣传,动员组织辖区210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美容美发、电焊、养殖等专业的创业技术培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了一门技术。
这些技术人员通过社区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已有190人下岗失业人员在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找到了工作。
其中有90名成功实现外出务工就业。
流动党支书服务就业先进事迹材料就业事迹材料范文(2)陈庆林,男,**省**市**区支河乡人,1972年生人,1990年参军入伍,199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市**区驻杭州市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书记。
近年来,**区驻杭州市流动党支部在书记陈庆林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并建立“双重管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格局,尤其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服务,收到较好效果,杭州电视台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服务流动党员就业”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
,该党支部被杭州市拱墅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
一、积极融入流入地党组织体系,通过“双重管理”模式,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争取“主动权”。
XX年11月,**市**区驻杭州市拱墅区流动党支部正式揭牌。
自此,陈庆林针对家乡外出人员增多、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统一党支部一班人思想,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为己任,主动融入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之中,经常与拱墅区委组织部保持联系,自觉在所在地祥符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党员“周学习”、支委“周例会”和党员“传、帮、带”制度,建立并落实党支部“双向联系”、党建工作“双向汇报”制度,定期向当地和家乡党组织汇报党支部自身建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所属党员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以及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等情况。
主动邀请驻地镇、企党组织领导为党员上党课,积极参与当地治安联防联治、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等活动,特别是在拱墅区组织党员向汶川地震灾区义捐活动中,党支部积极响应并发动支部全体党员为灾区捐献13000元“特殊党费”,陈庆林本人还四到家乡,通过党组织捐款5000元,充分体现爱心。
陈庆林担任支部书记一年多来,通过自身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党支部从各项工作的有效参与到组织体系的有机融入,赢得了当地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服务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争取了主动权。
同时,党支部还积极贯彻流出地党组织的文件政策,注重在优秀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吸纳外出务工党员,党员已由当初的7名发展到13名,壮大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引领力,进而成为带动和服务就业创业的坚强堡垒。
二、主动承接流出地党组织重托,建立“双向联系”机制,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当好“代理人”。
为帮助家乡实现有序劳务输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陈庆林采取“双向联系”的方式,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门路,并郑重承诺:“不让一名流动党员离散,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失业”。
一方面,与外埠企业建立稳固的联谊关系。
通过发放名片、走访企业、用工推介等形式,先后与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台州等地400多家企业建立经常性联谊关系,建立用工单位名录,广泛搜集就业创业信息和项目资讯,并将搜集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家乡劳动部门和乡(镇)、村。
另一方面,与家乡党组织保持定期联系。
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设立个人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两个“咨询服务热线”,并安排专人值班,接受务工咨询,提供就业服务。
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劳动力就业状况,并结合当地的用工需求和项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家乡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11月,他得知“浙江商会”在江苏镇江投资8亿元,创办镇江市亚太五金城的信息后,专程赶往镇江,与商家联系,寻求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了10多名家乡务工人员就业。
同时,还成功洽谈了一项广告宣传业务,争取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切实提升流动党支部引领力,定位“双向服务”功能,为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畅达“直通车”。
一是鼓励党支部成员带头创业。
陈庆林本人领办的杭州市东杰运输有限公司,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共吸纳家乡务工人员24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公司上缴税金达110多万元。
通过他的示范带动,一年多来,先后有3名支部委员在杭州市创建娃哈哈纯净水配送中心、小商品运输等经营实体,为家乡赴杭务工人员提供70个就业岗位。
其中,支部委员刘军因表现突出,还被杭州市政府授予“十佳外来务工者”称号。
二是提高服务就业能力。
根据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陈庆林依托杭州市东杰运输有限公司成立了“流动党员之家”,先后开展了“党旗在心中”、“维护**形象从我做起”、“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等主题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党员和员工自觉维护好党员和家乡“两个形象”,提高了党支部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度,在杭州市成为推介农民工就业的“名片”。
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定期邀请当地组织、公安、劳动等部门为所属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宣讲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全会精神、党和国家惠农惠民政策以及职业道德、劳动法规、安全防护、农民工维权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教育和引导流动党员和家乡赴杭务工人员依法务工、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树立新时代农民工的崭新形象,从而实现多途径就业、多领域创业。
一年多来,他先后帮助**区及周边县560多名流动党员和家乡务工人员解决就业问题,遍布杭州、宁波、湖州、台州等大中城市的运输、纺织、餐饮、服装加工等行业,人均月工资1800元,最高月收入4000元以上;带动21名家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其中有13人在家乡购置或自建楼房;帮助200多名家乡务工人员依法追讨拖欠工资70多万元。
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区一度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和“就业荒”,陈庆林充分发挥党支部人缘地缘优势,主动为家乡党委、政府分忧,及时与宁波北仑港、湖州“小鬼当家”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联系,为160多名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就业门路。
公司再就业中心主任先进事迹材料就业事迹材料范文(3)从1998年就开始担任**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十年寒暑,他带领中心28名员工,接待下岗职工及家属上万人次,到困难职工家访3000多次,先后帮助15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