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游戏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前练习说 格鲁斯: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 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 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 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 和模仿性的游戏。
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儿童缺乏心理能力推断儿童游戏缺乏认 知的内容或功能,不符实际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复演说 优点 不足 引起人们对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关注 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为依据,但 该学说至今仍是一种没有被证明的假设, 因而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无法解释现代儿童游戏的内容 前练习说 优点 不足 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 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游戏的积极意义 更适合解释动物的游戏而非儿童的游戏 无法解释为何成人还需要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 斯宾塞: 游戏与审美活动 共同特征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 的方式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两者的区别 于, 游戏中表现低级能力,审美活动中表现高级能力。 游戏是由处于静止期 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跃的 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 种无意识的产物。 游戏分为四种形式: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 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模仿
游戏是表现原始 的、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的隐晦曲 折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可供个人支配的自由天地 与领域。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 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 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 童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唯 乐原则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 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 得到发泄。‛
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对某人的爱、尊敬、 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幼儿愿意扮演身份低于自己的角色,在这种面具的掩 饰下,他们才能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或掩饰自己的错 误和过失。 机体游戏-母婴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在儿 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因素。游戏可以帮助‚自我‛ 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因为游戏创 造了一种‚典型的情景‛,在其中‚过去可复活,现 在可表征与更新,未来可预期‛。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核心观点: 统治儿童期的愿望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 事; 儿童会通过‚强迫重复‛消除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从 而掌握创伤事件; 游戏发泄人本能的攻击性; 游戏需要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复演说 霍尔: 儿童时期的发展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包括动物阶 段、原始阶段、游牧阶段、农业-家庭阶段、部落阶 段。儿童身上可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 儿童的游戏就是我们祖先的‚工作‛,原始人的打猎、 追逐等构成了现代儿童游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的作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松驰说 拉察鲁斯: 游戏或消遣娱乐性的活动是具有精力恢复作用的活动。 柏屈克: 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松驰‛的 需要。 儿童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由 ‚种族习惯‛和‚种族记忆‛所驱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游戏理论
分类 时期 主 要 流 派 早期/古典游戏理论 20世纪20年代之前 剩余精力说 松驰说 复演说 前练习说 现代游戏理论 20世纪20年代之后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
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剩余精力 席勒 说 斯宾塞
松驰说
复演说
拉察鲁斯
柏屈克 霍尔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并获得放松与 休息
游戏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 游戏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
前练习说 格鲁斯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 席勒: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 围的‚自由活动‛。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分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 过剩 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 人所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对某人的爱、尊敬、 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幼儿愿意扮演身份低于自己的角色,在这种面具的掩 饰下,他们才能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或掩饰自己的错 误和过失。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讨论
请对早期的游戏理论进行评价,可整体评价,也可 针对某一种理论评价。说说该理论的优点及不足在哪 里。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剩余精力说 优点 不足 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学条件之 间的关系。 使得人们对游戏产生消极看法 无法解释儿童在精疲力竭后仍然要游戏 松驰说 优点 不足 解释了成人工作疲惫后还想游戏的原因 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共 同 特 征 关注人的本性因素,不关注个体差异和特点 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游戏 以工作作为游戏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 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