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建筑灵魂的遗落与重拾
—一部批判的历史浅读题记:现在的建筑都在利益的驱动下变的俗套,我们开始注重这个建筑产生的效益有多少,什么符合我们业主的口味。

作为一个建筑师将自己的理念和审美隐藏在心底,也许真的亵渎了建筑的美学以及建筑师们的心血。

还记得刚毕业也是踌躇满志,而曾经也变成了画图的机器。

也许我们真的该叩问灵魂,叩问心底最真的意念……
关键词:建筑灵魂遗落重拾
建筑是坚硬的,在这本书中建筑与文化、艺术、美育紧紧联系在一起思索的思索,以学人的胸怀关注着以建筑为发散点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从建筑的入眼点来解读文化,也许是审视这部书的最好的解释。

1914年,《未来派宣言》正式发表。

在这篇至今无法确认真实作者的宣言里,圣伊利亚或马里内蒂宣称:未来的建筑应该“吸取科学和技术的每一种成就来把新的建筑提高到一个理智的水平”,现代建筑应该“像巨大的机器”。

现代派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建筑就是居住(生活)的机器。

”沸腾的工厂烟囱、奔腾的血红的铁水、以及瞬间就能把人送至高处的电梯,还有不用出门就能一览外间景象的玻璃门窗——这些令人激动的发明把人们从阴暗、潮湿、石膏像环抱的水泥石头窟生活,带向有着明媚阳光、简洁装饰、实用风格的现代(摩登)风格建筑。

整齐划一的方盒子排列在街道的两旁,直冲云天;人们在功能完善的小区里生活、嬉戏,终老一生。

这些具有诱惑力的想像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在那里,机器的力量改善人类的生活。

未来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建筑的开始,当然也并非终结,他们代表一种倾向——机器才是主宰生活的关键。

在这本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现代建
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作者把“文化的发展与先导的技术”作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先声。

机器、工具以及标准化组合构成的建筑,随着现代派建筑以及机器论的大行其道遍布世界的大街小巷。

无论哪个城市,都能看到一个模子里塑出的建筑。

马里内蒂皈依了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圣伊利亚战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沙场上,这就是未来派创始人的未来。

现代派建筑设计师山崎实设计建造了美国圣路易丝市的普鲁艾哥公共住宅。

但是实际使用后,居民们却怨声载道。

1972年7月15日下午2时45分,当地市政府将它爆破拆除。

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声称:这个时刻意味着现代建筑的死亡。

不是每一栋过去的建筑都会遭到爆破的命运,它们有的成了供人研究的文物,另一些成了人们的安身之处。

又有哪一幢建筑如同19世纪国外某报纸上的花园村民谣所说:“人将在里边生活,纯洁、正直而优雅。


笔下的建筑,窥见到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情怀,这里是用批判的眼光对建筑背后各种文化的理解,但同时反应的是生活的缩影、历史的脚步、人文的气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的启蒙与责任,对社会思潮的解释、对历史轨迹的延续。

他的语言是理性而透彻的,理性的条理使人激动,真正的建筑家的个性,建立在专业与对人世理念的统一。

这个思想建立在深刻的思考和睿智的审视上的,所以他发出的声音就有了理性的力量以及洞若观火的通透。

建筑融入的·风格、深度,必须有历史、文化、哲学、音乐的集藏。

它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可以看做是本集中世界建筑的思想总纲。

透过作者笔下的建筑,我们仿佛是对世界建筑文明做了一次简略而精准的阅览。

莱茵河畔两岸教堂的尖塔与山上的古堡相辉映,使人回忆起属于武士与教士的中世
纪文明。

伦敦公园的不落痕迹,似乎天生用来供人修身养性的近人的精神,拜占庭画中所特有的空虚而忧郁的眼睛,是一种内省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常常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取舍中处境尴尬。

摆脱严峻的理性的功能主义,通过环境特色的体验开始思考,去发现文化的潜在力量,是作为建筑领域的一条可行之路。

由此可以引申自民族文化的角度,从方与圆、内与外、正与邪、新与旧、色与空来观察中国人的环境观,让我们从精髓中提炼、延伸。

而如今自建筑文化至生活艺术,应该是更深一步的思索。

对于浅薄和社会主流淘汰我们来说,警醒的意味、叩问的深思也更进一步。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透过通透的每个时期,给了我们这样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我企图用这些“声音”来说明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延续的文化探索的发展方式,并阐明某些观点如何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可能失去其相关性,而在后来的另一时刻又以更重要的价值意义重现。

本书中介绍了许多未建造的作品,因为在我看来,现代建筑史既涉及建筑本身,也同样涉及人们的思想和论争中的意向。

和许多同代人一样,我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但即使是对本书最粗略的翻阅也会发现,书中没有引用马克思主义既定的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我所接受的洁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却无疑帮助我润色了对整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并使我尖锐地意识到欧洲启蒙运动的阴暗面:它以不合理的理性主义为名,把人引入了这样一个境地,使它异化干自己的生产活动,也异化于自然世界。

启蒙运动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似乎分裂为两派:一派是先锋派的乌托邦主义,形成于19世纪初,见之于勒杜(Claude-Nicholas Ledoux)的重农主义的理想城市;另一派是反古典.反理性.反实用的基督教改革派,首次宣布于普金(Pugin)1836年的《对比》一书。

从此以后,资产阶级的文化,
在企图超脱劳动分工以及工业生产和城市化等严峻事实的努力中,就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即一方面是全然处于计划控制下的工业化乌托邦,另方面则全然否定机器生产的历史现实。

各种艺术形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生产与再生产的限制,建筑学大其如此。

它不仅受到本身技术方法的约束,而且还受制于它本身之外的生产力水平。

这一点在城市中最为明显。

在这里,建筑学与城市建设的分裂己造成了一种情景,使两者之间的相互贡献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特别受到了限制。

城市越来越处于一种连续不断发展的消费者经济的控制之下,已经失去了维持其本身完整意义的能力。

城市对它无能驾驭的力量失却控制这一事实,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州级城市在高速公路、郊区、超级市场的组合作用下迅速瓦解这一事实中得到说明。

现代建筑迄今为止的成败,以及它未来可能发生的作用,最终要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进行评价。

当然,建筑学中最抽象的形式也对环境的恶化起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类型及方法合理化的过程中。

使建筑装饰与平面形式被还原到最小公母数,以便降低生产成本或优化使用条件时更其如此。

建筑学,在它试图综合20世纪中创造的技术与工艺现实的动机这种良好但方向有时错误的努力中,采用了一种语言,其表现方式几乎完全依赖于一些过程性的、次要的部件,如斜道、走道、电梯、楼梯、自动楼梯、烟囱、空气管道以至垃圾道等。

再没有比这种手法更远离古典建筑学所使用的语言了,在后者,上述这些部件无例外地被隐藏在立面之后,从而让建筑主体本身能自由地表现自己——它通过压制经验事实而使建筑艺术得以通过自我陈述中的合理性来象征理性的力量。

但功能主义则奠基于相反的原理,它把各种表现都还原为功利或加工过程。

反观中国的现代建筑史,这是一个不断接受冲击和消极抵抗的
历史。

建筑师们既无法接续2000年前的传统,也没有接受现代建筑的彻底洗礼,长时间满足于平庸的设计和建造。

中国新兴的都市化现象是对传统的建筑学和建筑史巨大的挑战。

城乡结构的剧变、建筑的整体膨胀、都市空间的扩张和新技术的介入,都让城市经历着再定义的过程,如果再不审视自己,在建筑这个巨大的艺术殿堂,亵渎了高贵的灵魂!
后记:读了这本书,首先是艰涩和难懂,我不知道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术语,但是其间揉入的人文、历史、生活、哲学、音乐、潮流让我领略了大师级的风范及作者通透的眼光,在这个世界舞台,他的脚下是坚实的基础。

作为自己,在如此浩瀚的海洋深感渺小无知,对于所学的建筑学深深的低头、深深的愧疚。

建筑的灵魂遗落在我们无知的思想和浅薄的学识中,叩问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而建筑的美妙流露在大师的手间,从他的笔下,有颓废的辉煌、有辉煌的堕落,有复出的迷惘,有迷惘的清晰,有清晰的脚步,有脚步的沉重……
作者简介:高峰松,男,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担任项目总监。

200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项目经理证书,一级注册安全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现代建筑》:[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
《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