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

国学经典导读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任正安 lemoncreed@
道家哲学
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原始道家(开创了 哲学的本体论) (老子、关尹)
与士林儒学相结合: 玄学
与纬学及方仙道相结 合:道教
道家哲学体系建构的完成(本 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杨 朱、列子、庄子)
黄老学说(从自然无为的天道 中推引治国救世之道,“立俗 施事”)(文子、范蠡、《黄 老帛书》)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Page 1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构成宇宙的总根源/实体和原则。 道源自古代宗教发展:天/鬼→命→道
名:普遍常在的称“道”之名。 道:言说 常:普遍常在
Page 13
“道”的本质特征
第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信的 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守昏之而弗 得,名之曰夷。……其上不皦(读角,清晰),其下不昧,绳绳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Page 6
老子标准像
《道德经》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又名《老子》 或《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在出函谷关前撰写。《道德 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 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 德是道的“用”。全书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 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为其他事物所依 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不可 以被生成。
老子对到“道”的特性的描述:无、玄、朴、浑、奥、 根、无名、无象。
Page 19
第25章实存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道”通过从无到有的过程与具体世 界运动变化联系起来。无中潜藏着生机, 蕴含着无限的有,道显示在无和有的连 续运动中。
“道”不可言说,需要体悟。
Page 18
什么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
“道者,万物之奥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三十二章、 第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第三十章)
Page 23
“道”的本质特征
第三,“道”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寥不改, 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自然性。 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为法式。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 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Page 20
四十二章宇宙生成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一:唯一的万物的原质,混沌之气;二分裂成的阴阳二 气;三阴阳合和生成的第三者;和:新的和谐体)
深不可识;道的作用归于有,由有处可 观其徼,广大无穷。
Page 15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同出而异名:无和有同出于道,都是玄 妙深远的。
玄:幽冥深远、混沌不分、深不可知。 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即“道”。
Page 16

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普遍的“道”;可以称谓的“名”, 就不是常在的“名”。

Page 21
“道”的本质特征
第一, “道” 是宇宙所以生成和存在的始基,是万有世 界的本原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Page 22
Page 3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考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也,名耳,字 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 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史记·老子传》
Page 4
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有:道从无形质向有形质变化过程 从天地鸿蒙混沌未开(无)到万物出现 (有),世界产生两个阶段都统一在道 之中。无/一般/本质---有/个别/现象
始:本始 母:根源
Page 14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
常无、常有:常体悟“无”、“有” 其:“道” 观:观照 徼:边际 *因为道的本质出于无,由无处可观其妙,
Page 7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
一、《易经》思想
《易》所体现的自然天道观引导老子进一步走向形而上学的 本体论的探讨。
《易》的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的影响。 《易》的巫术式思维方式和巫辞式的语言,都在《老子》中有所
反映。
二、史官文化 三、兵家传统 四、氏族遗风
Page 8
什么是“道”
原义:道路。
《周易》之“履道坦坦”(《履》九二)、“复自 道”(《小畜》初九)、“反复其道”(《复》)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原本也是指 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为规范。 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
Page 1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分化的本始;“有”是万物出现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
照“道”的边际。 “无”和“有”这两者,同源于“道”而命名有别,都是玄妙深
远的。玄妙而又深远啊,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即“道”。
Page 17
界之实体、 创造宇宙之动力、促进运动之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