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目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文献来源 (2)
四、主题 (2)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2)
(二)少私寡欲的本真生命观 (3)
(三)柔弱胜刚强的智慧生活观 (4)
(四)人生得失成败的启示意义 (4)
五、参考文献 (5)
一、摘要
道家哲学思想在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视阈广阔而深远,形成独特的人生智慧观。

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给予了人生的前进与发展以启迪。

二、关键词:道家哲学人生启迪
三、文献来源:目前关于道家哲学的研究丰富多样,本文主要是从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的CNKI论文数据库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等搜索所得。

以道家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共搜出文献4647篇,精确检索974篇再选择时间为2004-04-20到2013-04-20,剩余文献198,经过大致浏览,筛选出41篇,在对41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类筛选,得到大致8类主题,确定以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为主题,共得出7篇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一般期刊4篇,本文献的述评基本上就是基于上述所得到的结果来进行的。

四、主题
道家人生哲学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功利、物欲的淡泊,对人生得失成败的超越,对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死度量的思考,对智慧生活的追求。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生死抉择时,提出了许多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对于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归宿,但是深陷其中的人类执著地渴求着永生,并不愿意如蝼蚁般安聊此生,于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造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认为生死是同质的。

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①
由形到生命的过程,人的生死也就是气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生死并不神秘,是自然物质化合变化的结果。

②人的生命本有是自然的,即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又必然地回归自然。

③因此,死亡其实并不是生命绝对意义上的终结,而生命回归自然的命运,生命终极关切着自然。

其次,道家有着生死存亡一体的辩证思想。

庄子曾说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道家先哲们认为生死其实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生命开始了,也意味着一步步靠近死亡,而一种生命的结束则意味着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

生与死原本是同质的、一体的,生死存亡的一体性,使得生死具有互属性、同时性,生与死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

④所以人类并没有并要去追求永生,因为永生始终没有离去过,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注重的永远只是过程,惧怕死亡只是忘了惧怕来生的痛苦。

如何不惧怕死亡,那便是乐生,就是活在当下。

道家先哲拥有着生死必然的宿命观,深刻地认识到生存与死亡的必然性,悟出了超然淡泊、安于现状的人生观。

既然“命”的存在与否是一种必然,生死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因此,人们就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生死是宿命,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敬畏生命,活在当下。

(二)少私寡欲的本真生命观
无论在什么年代,社会总是变化不止的,因此人的内心也是变化不停的。

道家认为人性的普遍异化是造成人的生命价值无法实现的社会根源。

现在的人们重物轻身,唯功与名是求,过分追求外在的表层的东西。

现代人应该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吸取道学的“不为物役,”追求纯真人性和精神自由的超越精神,避免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弃人格,摆脱一味追求金钱、权力、感官享乐等病态需要,治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时代痼疾。

⑥心境纯一如大自然,就会只关注生而不关注有,只关注予而不关注得,现代人在这种回归本性中才能过上真实的生活,生命本真意义上的生活。

⑦而且,人生本来就是自
②王玲玲.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A].伦理学研究.2006(04)
③王永智.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A].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④王玲玲.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A].伦理学研究.2006(04)
⑤王玲玲.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A].伦理学研究.2006(04)
⑥姚景贤. 道家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生观的价值[A].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然的产物,人要生存,就要劳作,取得生存所需的种种利益,这是人本能的体现,这是最自然的表现。

⑧因此人对利益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超越了人的本能需求,就有可能造成各种纠纷、冲突。

因此少私寡欲,才是生活的王道,才能使生命得回本真,得到真正自然、快乐、淳朴的安宁生活。

因为生活并不是一定要有璀璨的烟花才是浪漫,并不一定要有辉煌的金碧才算圆满,并不一定要有无上的荣誉才会闪光。

那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机关算尽也得不到。

生活之要你在它之内,靠近它,尊重它,珍爱它,幸福自然美满。

(三)柔弱胜刚强的智慧生活观
道家哲学给了人生活方式,那是智慧的生活,是柔弱胜刚强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追求自我的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是抱弱还是持强,这也是生活的智慧问题。

现代人常常持强而凌弱,言强而不言弱。

因为在他们看来,强者富于进取而弱者趋于守成,强者动而弱者静,强者有无限广阔的前景而弱者则只会全生保身。

在道家看来,情况恰恰相反,老子讲“弱者道之用”这里所言的“弱”是指小、柔嫩。

但正因为如此,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的力量与生的意志。

事物一旦强大,其内在就失去了生机勃勃的原动力,就必须会走向反面。

⑨因此,生活并不需要你太强,只要你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便可,韬光养晦,以柔弱胜刚强才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锋芒毕露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做人要懂得内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你自强便可不息,无谓争强显胜。

俗话说的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

(四)人生得失成败的启示意义
人生在世,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

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扬帆不破;也没有人可以一生都在顶峰而没有去过低谷;没有人总是成王让别人做一辈子败寇。

胜利不可能永远只属于一个人,因此失败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接受失败。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得失成败,那么便会一辈子陷入无尽的迷雾中,吹不散,也走不出。

然而道家思想在总结人生经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故能以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看待世间的成败得失,对当今社会人们
⑧张淑春. 道家哲学人生智慧的现代价值[J]. 前沿. 2010(06)
⑨王永智.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A].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正确认识人生的成败得失具有启示意义。

因此道家可以给你以一个超然的启示,给你一个上乘的指路明灯。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

在“道”这一根本规律的支配下,事物的对立双方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一切都不是最终的结局,而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就有助于人们冷静地面对和应付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帮助人们在逆境或挫折面前很好地调控情绪,保持信心,同时也告诫人们在成功和胜利面前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它让人们认识到,失败和劣势是可以转化和改变的,成功和优势也是可能转化和改变的。

以这种智慧来看待成败得失就能使人获得败而不馁的精神安慰,也吸取胜而不骄的苦口良药和清醒剂,从而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的祸福成败,从容进退,宠辱不惊。

⑩对功利物欲的淡泊,对无忧无虑、安时处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才是对生活成功的源泉。

只要抱紧这一汪清泉,到达的不是大海,而是仙境。

不管你梦蝶还是梦庄周,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都与你欧诺个在,不管是现实还是梦境。

超然不羁才是放浪形骸的成功之门。

五、参考文献
【1】王玲玲.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A].伦理学研究.2006(04)
【2】姚景贤. 道家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生观的价值[A].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王永智.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A].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4】张淑春. 道家哲学人生智慧的现代价值[J]. 前沿. 2010(06)
【5】田成义.本体·认知·人生——老子与庄子哲学比较[A]. 北方论丛.2008(04) 【6】何霞.道家哲学及其社会价值[A]. 学理论.2009(20)
【7】张婷婷.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A]. 法制与社会.2009(31)
⑩姚景贤. 道家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生观的价值[A].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