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侵权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侵权法复习要点判断1*30=30 简答10*5=50 案例20*1=201.侵权行为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基本概念: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由于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以及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有无过错,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特征:(1)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行为。

首先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再次,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既包括权利也包括利益。

(2)侵权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这里所谓的法定义务,首先是指绝对权赋予相对人不得侵害的义务。

其次,这里的法定义务还包括法律赋予某些特定主体的特别义务。

再次这里的法定义务也包括侵权法所设定的某些具体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

(3)侵权行为是由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以及法律明确规定构成侵权行为的没有过错的行为。

(4)侵权行为是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对损害的理解包括广义的、侠义、最广义三种情况。

狭义的损失指财产损失,广义的损失,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失。

最广义的损失,指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所有不利后果,既包括各种现实损害,也包括可能给受害人造成的危险。

(5)侵权行为是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不法事实行为。

2.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概念: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而不是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特征: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侵权责任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就其自身而言它具有如下特征:(1)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都是对民事义务违反的结果。

(2)侵权责任以侵权行为为前提。

有侵权行为就一定有侵权责任,除非出现免责事由。

另一方面,有侵权责任一定有侵权行为。

(3)侵权责任的方式具有法定性。

与违约责任的约定性不同,侵权责任的方式以及其内容,法律有明确的规定。

(4) 侵权责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侵权责任的行为人或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赔偿损失、返还财产等财产责任外,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同时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非财产形式的责任3.什么是归则原则?有哪些种类?(四大)概念:是指在加害行为人的行为致他人损害发生之后,据以确定责任由何方当事人承担的原则。

侵权行为规则原则,就是指归责的一般规则,是据以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穿于侵权行为法之中、并对各个侵权行为规则起着统帅作用的指导方针。

种类:(1)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过程作为规则根据的原则。

它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

它以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形式,责任范围的依据。

(2)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不同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只要有行为、损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成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3)公平归责原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1.适用公平责任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既无过错,又不能推定其过错的存在,同时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况。

如果可以适用过错责任、法定无过错责任或推定过错责任就不能适用公平责任。

○2.当事人如何分担责任,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包括损害事实与各方当事人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力求公平。

(4)结果归责原则:结果责任原则又称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即无须考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违法,只要损害结果发生,国家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4.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概念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一般侵权责任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一般侵权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具备构成要件,则构成一般侵权责任;欠缺任何一个构成要件,都可能会导致一般侵权责任的不构成。

它包括: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四个构成要件。

(1)违法行为即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法定义务,违法保护他人的法律或者故意违反善良风俗,具有违法性。

这里所谓的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权利或者合法利益的加害行为本身。

若无行为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权利的相对人均负有不得侵犯权利的一般义务。

侵犯权利的行为因为违反了法定义务,故具有违法性。

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违反法定义务、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实施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加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侵权行为的作为,是指不该作而作;作为侵权行为的不作为,是指该作而不作。

[2](2)损害事实即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受到实际损害损害事实是指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

《侵权责任法》在一般意义上采最广义的损害概念,不仅包括现实的已存在的不利后果,也包括构成现实威胁的不利后果。

一般而言,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损害事实是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损害事实具有可补救性;损害事实具有可确定性等。

[2](3)因果关系即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是指各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包括两种因果关系,即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

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权益受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考量的问题是责任的成立。

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指权益受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涉及的是责任成立后责任形式以及大小的问题。

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意义在于对侵权责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济,另一方面又不至于无限扩大责任范围,限制行为自由。

[2](4)过错即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受责难的主观状态。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状态。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但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状态。

我国民法通则将过失分为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

所谓重大过失,是指行为人极为疏忽大意的情况;而一般过失则是指尚未打到重大过失的过失。

在我国民法上,一般将故意和重大过失相提并论。

法律对行为人提出了较高的注意义务,而行为人没有打到该较高的注意义务,但却达到了一般人的注意义务,此时就认为构成一般过失;加上行为人不仅未达到较高的注意义务,同时连一般人的注意义务都没有达到,就认定成为重大过失。

5.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分为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

一方面,事实因果关系指行为与权益被侵害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指事实因果关系中具有法律意义的部分因果关系。

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的因果关系有些可以为人类思维所认识,并被赋予法律意义的因果关系。

事实因果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法律因果关系是一种主观判断。

另一方面,事实因果关系有指有证据证明的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指事实因果关系中构成侵权行为要件的因果关系。

事实因果关系划定一定的范围,法律因果关系从中选取一部分作为侵权行为的要件。

6.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认定行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须在主客观方面具备以下要件:(一)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侮辱。

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诽谤。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的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7.侵权责任方式(1)停止侵害:侵害他人权益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债权人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或者享有民事权益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造成危及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危险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侵占他人财产的,被侵占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损坏他人的动产或者不动产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造成他人损失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7)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是指侵权人以向被侵权人承认侵权,表示歉意。

(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消除影响。

8.侵权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1)预防损害的发生:侵权法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在效果上就由侵权人自己承担其行为的成本,实现了成本的内化。

经过成本收益的权衡,行为人就可能采取措施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从而使损害得以避免;(2)考虑加害人的过错程度。

损害赔偿实现了损失的内化,从而改变了行为人行为的成本收益。

一般情况下,加害人主观状态不同,其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也不同。

行为人在重大过失时的成本收益之比非常接近故意的情况,因此,法律一般将重大过失等同于故意来处理。

(3)过错相抵。

也称为与有过失,是指受害人对损失的发生或者扩大也存在过错的,要减轻加害人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则。

要考虑到第一,受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共同原因,第二,受害人存在过错。

(4)损益相抵。

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失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当将该利益从赔偿数额中抵销,加害人仅对抵销后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损益相抵的目的是要计算出受害人真正的损失,是受害人的真正损失得到赔偿。

(5)人道主义。

所谓人道主义的考量,是指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适当考虑加害人的经济状况,要为其保留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经济条件。

一次性支付全部损害赔偿数额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

如果案件中存在受益人,在加害人的确无力偿还时,可以考虑由受益人适当补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