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溱水路小学吴晓丽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而学好《简便计算》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在教学中,我先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现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课堂中的教学处理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之后,我大胆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钱?”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

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 ,234-(66+34),234-34-66 ),(但学生并未出现第一种解法,而我在课堂上我对此有点犯傻,浪费了些时间,有点强行把学生拉到也可以这么理解这道题的问题上。

因此,对于如何把握当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没有出现教师预设情况时,还需要多点实践,改进自己的这方面缺点。

之后细细想了想,当出现种情况时,教师可以直接自己出示第一种解法,并告诉学生:“老师这还有一种方法,你看这个算式可以怎么理解?”再让学生讲讲算理,这样便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解决三个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算式,再问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

在这一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有效地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选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我安排了一场比赛,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按计算顺序来计算,一组用新方法(简便方法)计算。

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结果是很明显,用简便方法做的同学早就计算好了,且正确率很高。

而用计算顺序做的同学只有两三人完成。

孰优孰劣一比便知,学生都看到了
其中的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能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我在学生比赛之后,让学生将不简便的算式转化成简便方法计算,从一个“实”字着眼,让学生真正学到计算的本领。

“连减”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从生活中来,也从生活中去,所以我在练习设计环节,也增加了生活情境,使本节课首尾呼应起来。

在课的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便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学过程顺畅,但还缺少教学的紧凑性、实在性。

有些练习设计还可以深一层次进行设计,应尽量做到一题多用、一题多解。

经过这一次的上课,包括之前的试教,让我在不断的改进中进步、成长。

每一次磨课的过程中都使我受益匪浅。

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多点思考,不管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学理论,都希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