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教研工作的反思

对教研工作的反思

对教研工作的反思
【关键词】教研反思学习
笔者从事教研工作至今已经有14个年头了,对教研工作有了一些体会,现在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以期对改进我们的教研工作有所帮助。

一、对反思的反思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反思是教研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行为。

有感则应该及时反思,无感则难以进行反思。

反思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个习惯。

做好反思,对业务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反思会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灵活,问题意识更加敏锐。

反思主要是针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来进行的。

如何知道自己工作的不足呢?作为教研员要放下架子,不能闭关自守,要虚心学习,虚心征求同行以及学科教师的意见。

教研员能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件好事情。

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包括激烈、刺耳的批评意见),思想上受到了触动并下决心改进工作,这时候进行反思才最有效。

反思的途径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的文化是“羞耻文化”,或者称之为“面子文化”,人们不太习惯当众提出批评意见。

当面不说、私下尽情地实话实说的现象司空见惯。

我们教科所政治学科搞的“网络教研”“教研员博客”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有利于促进教研员的反思。

通过“网络
教研”和“教研员博客”,教研员能和教师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能及时知道教师的想法,教师也能及时了解教研员的思想观点。

教研员的反思建立在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上就会产生许多思想火花。

笔耕不辍是经常反思的一种形式。

反思中的“有感而发”,这个“发”不是随意议论一下就了事了。

把反思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加工,写成文章,反思就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经常写一些内容实实在在而不是假大空的文章,例如揭示和探讨学科规律,解决教学难点的文章,我们的反思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二、对教研业务工作的反思
教研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集体下校视导、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如研究课、优质课比赛、师资培训等)、各种试题命制以及组织开展科研课题。

关于集体下校视导。

毋庸置疑,集体下校进行教学视导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但也需要改进。

由于下学校之前我们往往提前打招呼,一般来说,多数授课教师备课花的时间要比平时多,因此教研员听到的课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鼓励教研员个人下校进行听课调研,深入了解教师上课、备课以及教学研究的情况。

关于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按说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也不少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这些教研活动的总体质量和实效性仍有较大的
提升空间。

例如,我们每个月几乎都安排了研究课,承担研究课的大多数是为了评职称的年轻教师。

他们的课在教研员和教研组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质量一般不会差,能起到一定的导向示范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许多教师在得到了高级职称,甚至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之后不太主动愿意承担市一级的研究课、示范课和公开课呢?这不能不与教研管理机制以及教师个人的视野是否宽阔有一定的关系。

教研员应该在教师中宣扬“不进则退”、“活到老学到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教研活动中去。

此外,解决我们的教师当中那些不认真备课,备课时没有激情和乐趣,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等问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研活动。

去年,我们去山东济南考察高中课改所了解到的“大集备”,对我们很有启发。

有效开展集体备课,管理好集体备课,使之常态化,成为教师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我们教研员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于试题命制。

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往往觉得人手不够,如高中每年要命制四套高考模拟考试题和两套高一高二期末质量检测题。

教研员审题直接关系到命题的质量,可是由于教研员的工作繁杂,往往不能专心审题。

由于平时不太注重培养命题教师,命题人员匮乏。

此外,教研员本身的测试理论和命题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高,对命题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很有必要。

关于科研课题。

每个教研员心里都是很愿意搞科研课题研究的。

可是现在的教研员是“四不像”(不像领导,不像专家,不像老师,不像干
事),繁杂的事情实在太多,如开学下校检查、当教师考核的评委、中考高考巡考等等,再加上学科教研中许多具体的琐事,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研员搞科研的精力和时间。

搞科研需要我们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而且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一个课题从立项到研究到最后结题都是仓促的,可以预计这个科研课题的质量会是怎样的。

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之下,要想切实搞好课题研究,除有关领导要在思想上重视,做好工作安排外,还需要教研员有毅力、勇气和热情,更需要有很强的工作计划性。

三、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这里讲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

教研员不是领导,因此与教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同事关系。

但由于学科教研员是学科教研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常常把教研员当成是“领导”,于是,教研员与教师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有些距离感。

加上有些教研员平时不苟言笑,久而久之,教师们会“敬而远之”。

其实,教研员和教师都是学习者,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定位为“同学”关系。

既然是同学关系,互相之间就会经常切磋研究问题,但为什么有不少教师在教研员面前不敢畅所欲言呢?我们当教研员的要好好反思这个问题。

教研员除应该努力做到和蔼可亲外,千万不能在教师面前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扮成“学术权威”的模样(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甚至手势)。

如果你把自己看成是“学术权威”,不可一世,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矜持,听不进不同的意见,那么教师们的心扉
就不会打开,也不会对你有什么肺腑之言。

人只有自己受到了尊重,认为能够与对方心灵沟通,才会愿意接近对方。

四、对学习的反思
教研员是学科教研的引领者,任务艰巨,因此一定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

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社会学习,向同事学习,向老师们学习。

在学习中你就会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过:“当一个人经验不够,智力不足时要通过学习来弥补。

”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知识现状和理论功底。

为什么我们的教研工作打不开新局面?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归根结底应该是学习的问题,是我们的内功还不够坚实,对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难以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如果我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学以致用,苦练内功,有一个清晰的能承载高负荷的,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捉襟见肘的大脑,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不能坐吃老本(其实,我们那点老本少得可怜)。

用自己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朴实作风去感染教师,这比搞教研活动、科研课题影响都大。

有一段梨园行话我们要引以为戒: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大家知道。

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

古人尚且能够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处于信息时代,各种资讯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懂得更多更精。

不是我们没有时间学习,而是我们愿不愿意挤出时间去学习。

一旦我
们的学习能成为吃饭睡觉那样的习惯,尝到甜头,就会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要善于学习,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海无涯”,生命有限。

学什么,怎么学是很有学问的。

作为教研员,主攻的方向应该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测试理论和统计学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可能像高校教师那样搞纯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的是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应多花一些精力学习和研究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多研究一些典型案例,多探索一些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教研员会更有底气、更有办法面对各种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