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ppt课件】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
【医学ppt课件】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
4、短链脂肪酸中毒学说 ①高浓度的短链脂肪酸对氧化磷酸化有解偶 联作用,使ATP生成减少。 ②直接与神经细胞膜或突触部位的某些成分 结合,影响神经电生理效应。 ③在突触处与正常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结 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 (二)肝昏迷的生物化学诊断
四、胆石症的临床生物化学
胆固醇结石
结石类型 胆色素结石
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 (三)
三、乙醇性肝脏损害的生物化学 (一)乙醇在机体内的代谢 1、乙醇脱氢酶氧化体系 (ADH)
CH3CH2OH+NAD+
ADH CH3CHO+NADH+H+
ADH
CH3CHO
CH3COOH
CH3COCOA
2、微粒体、乙醇氧化体系(MEOS)
三羧酸 循环
CH3CH2OH+NADPH+H++O2 MEOS CH3CHO+NADP+2H2O
3、NADPH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体系
NADPH+H++O2 NADPH氧化酶 NADP+H2O2 H2O2+CH3CH2OH 过氧化氢酶 2H2O+CH3CHO
4、黄嘌呤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体系
次黄嘌呤+H2O+O2 黄嘌呤氧化酶 H2O2+CH3CH2OH 过氧化氢酶
黄嘌呤+H2O2 2H2O+CH3CHO
混合性结石 (一)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
1、胆汁中化学成分比例失调 2、胆汁酸组成的改变 3、胆汁酸磷脂含量过低 4、胆汁微胶粒δ电位降低 5、其他 (二)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机制
五、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 (一)肝癌的致病机制 1、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 2、HBV直接致癌 3、病毒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癌基因的激活 ①病毒的癌基因模式 ②细胞癌基因模式
三、肝昏迷的临床生物化学 (一)肝昏迷的生物化学机制 肝昏迷又称为肝性脑病 1、氨中毒学说: ①氨中毒学说的基本论点 当肝病严重时,肝功能严重受损,血氨升高, 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引起 脑功能障碍,即为氨中毒学说的基本论点。
②氨中毒学说对肝昏迷发生机制 ▲ 氨可抑制丙酮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活性,影响 乙酰辅酶A的生成,使ATP生成减少。 ▲ 脑细胞中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消耗 了大量NADH,影响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同时 消耗α-酮戊二酸,影响三羧酸循环,使兴奋性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生成减少,导致脑功能抑制。 ▲ 氨和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消耗了ATP,同时谷 氨酸被消耗,使中枢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形成减少。 ▲ 氨可激活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和 K+有竞争作用,影响离子分布和神经传导的正常进行。
2、乙醇性肝炎 ①乙醇和乙醛造成线粒体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 ②引起胞液蛋白质储留和分泌障碍 ③乙醇引起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肝细胞缺氧加 重肝细胞坏死 ④由于乙醇在微粒体中氧化,引起氧自由基增加, 氧化细胞膜和亚细胞结构的脂质,引起肝损伤。 ⑤引起免疫功能异常,IgA合成增加,白细胞粘着 力降低。有发育障碍 ③特异性面容 ④大小畸形频度增加与母亲饮酒量呈正相关, 其主要与脑内蛋白质合成受抑有关 (四)乙醇性肝病的生物化学检测 (五)血液乙醇浓度测定
乙 醇 代 谢 通 路
(二)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 ①代谢物的毒性效应 ◆ 高浓度的乙醛可引起肝细胞线粒体损伤,使 其呼吸功能和脂肪酸氧化能力受损,同时降低线粒体 的乙醛代谢率,导致肝内乙醛浓度进一步上升,线粒 体功能受损加重。 ◆ 乙醛与儿茶酚胺缩合形成与吗啡结构相似的 四氢异喹啉,引起酒瘾发病,并引起5-羟色胺代谢障 碍,产生四氢-β-咔啉,引起酒后精神障碍。
③氨中毒学说对肝昏迷发生机制难以解释的 事实
◆ 肝昏迷患者约有20%血氨正常,有的患者 血氨增高,但不发生昏迷。
◆ 有些患者在昏迷初期血氨虽然升高,但经 血透,异体肝灌洗后,血氨正常时昏迷的程度与 脑电图波形无相应好转。
◆ 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动脉血氨水平与其临 床表现无相关性,减氨疗法无效果。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①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基本论点: 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的神经突触部位堆 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引 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②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与作用
◆ 乙醛刺激儿茶酚胺释放,刺激交感神精引 起乙醇性心脏病
◆ 抑制肝脑的辅酶A活性及脑Na+—K+—ATP 酶活性
◆ 引起维生素B6缺乏症 ◆ 引起乙醇戒断症状 ②NADH/NAD+比值改变
③对糖、氨基酸、水盐、维生素D及药 物代谢的影响
◆ 对糖代谢的影响 ◆ 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 对VitD代谢的影响 ◆ 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①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的基本论点:当 肝功能不全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代谢障碍,支链氨 基酸在高水平胰岛素的分解下减少,结果是芳香族氨 基酸通过载体转运进入脑组织增多,脑组织内生成假 性神经递质和过多的5-羟色胺,儿茶酚胺生成减少, 一种儿茶酚胺能神经无功能降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障碍。 这就是肝性脑病的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的 主要论点。
(三)乙醇性肝损伤与胎儿性乙醇综合征 1、乙醇性脂肪肝 ①引起末梢脂肪动员增强。 ②NADH/NAD+比值增大,增加磷酸二羟丙酮转 为α-磷酸甘油,提供合成TG的原料,同时乙酰辅酶A 过剩,脂肪合成增强,均引起肝细胞合成脂肪增加。 ③NAD+/NADH比值缩小使三羧酸循环和脂肪氧 化受抑。 ④脂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减少。
(二)肝癌时机体代谢变化 1、糖代谢变化 糖代谢变化主要特点是:糖有氧氧化降低,糖酵 解加强,糖异生减少,磷酸戊糖通路增强。 2、对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①癌组织中氨基酸分解代谢减弱,表现蛋白质合 成旺盛,非癌组织蛋白质分解增强。 ②合成尿素的酶活性低下 ③核酸合成及细胞增殖的酶活性增高 ④反分化特征:即合成大量的甲胎蛋白
②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的质疑 ★ 实验证明,降低正常大鼠脑的多巴胺和去甲 肾上腺素,动物仍然清醒,向脑室滴入鱆胺(β-多巴 胺),动物未见昏迷。 ★ 检测不同病因与重症慢性肝病患者的支/芳 比值,不管有无脑病,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比 值与肝损伤程度有关,说明支/芳比值下降并不是诱发 肝性脑病的原因,是肝损伤的结果。 ★ 有临床资料表明,给肝昏迷的肝硬化患者输 入支链氨基酸,矫正血浆氨基酸的失衡,未见脑病明 显改善。